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墨脱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00   来自PC

2009年10月13日,在基地成功举行了为墨脱接风慈善酒会。这次活动多得YISON的发起。
以及赖伯,阿甘等等人的全力协助,还有当场的全体TX的支持。
当然,少不了《北江纪实》和《百姓关注》记者的关注和支持。
昨晚,当场的所有TX都进行了慈善募捐。募捐的目的是为背崩小学的孩子每人买一双鞋。
背崩,位于西藏林芝县墨脱县境内一个乡,意味着比全国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还要深入,封闭,贫穷。
9月,我在背崩乡希望小学支教了一个月。这里有300多个学生,都是所属背崩乡各个村里孩子。有200多名住宿生,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
但需要在路上走好几个小时,最远的要走八个小时。
其实,这里孩子并不是没有鞋子穿,可是只有一双鞋。以致他们都不舍得穿,将它放在
床头,当成神佛那样供放着。而自己就光着脚去上学。这样的情景,实在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我想一个慈善计划,
给这里的每个孩子买一双鞋,让这双坚硬的鞋子,带山区的孩子走向美好的明天。
这个计划必须得赶紧。意味墨脱11月中旬到5月份是封山时间,不能进入。所以,若我们筹到买三百多双鞋的7000元。
那么我们将定于20日出发林芝,坐三天的车进入背崩乡。
同时,也在召集一些有时间的TX,代表清远休闲运动网,一起将这些物资亲手送进背崩乡希望小学。
有意者联系墨脱。QQ393955007   电话 15876344156     18889003440
希望各位TX多多募捐,给山区的孩子一双鞋。
捐款地点:小市蕙心阁餐厅柜台。
捐款时间:即日到10月20日止
我们将会随时更新捐款数目情况。昨晚晚会情况的照片,请各位带相机来的TX陆续上传。


墨脱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01   来自PC


关于一个梦想,和荒蛮岁月

想在墨脱支教,出于三年前的愿望,没想到这个心愿如今实现。经校长仁青罗布的同意,和墨脱县教育局的批准,我在背崩小学支教一个月,担任音乐老师。我走进这间小学,大门左右有两块竖立的木板,用藏文和汉文分别写着“墨脱县背崩乡上海印钞厂希望小学”和“背崩乡完全小学”牌子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历史线索。校长仁青罗布开始给我讲述这间学校的历史:这间学校建于1976年,当时在校学生只有25人,只有仁青罗布一个老师。宿舍和教学楼各一间,还是竹木结构的。到1979年,学生有30人,竹木结构的房子换成了木板房,多了一个老师——桑阿曲杰(现已是墨脱县教育局长)。1987年,开始修筑石头结构的教师,和宿舍四间。学生增至70人,老师有四人,分别开展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直到1998年,上海印钞厂的离休老人陈真,已到古稀之年。却不畏艰难险阻,千里迢迢,翻越四千多米的多雄拉雪山,来到背崩乡小学实地考察。最后,在这里全国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墨脱县创立第一个希望小学——“背崩乡上海印钞厂希望小学” 捐助60万元人民币,修筑教师,学生宿舍,伙房。当时学生132人,老师9人,开设了一到五年级的教学。到现在为止,已经修筑了食堂,和学校围墙。学生接近350人,老师增至有二十多个,可以开展一到六年级的正常教学。。。。。。。。

当我在陈述这些历史时,脑海中浮出一些影像。仁青老师站在三尺讲台,台下三十双目不转睛的眼睛。陈真老人的身影,黄鹤白发,蹒跚的翻越多雄拉雪山。学生挨个在的传递砖头,脸上全是水泥灰,笑的时候,露出干净洁白的牙齿。校长说,学校门前的那条小路,是老师和学生亲手修筑的。我已经看不见修筑时,留下的汗与泪。我只听见不远处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完成一个三十多年的梦想。我想象着,在不通路的情况下,一砖一瓦完全是靠背夫背进来,他们要来回多少次这“令人听此凋朱颜”的生死之路,他们被蚂蝗咬过多少口,要翻越多少次雪山,要经历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背夫永远埋在雪山下。我也不清楚,每一块砖下,饱含多少汗水和血泪。在这条道上,我感受到人的渺小,而自然的法力无边。这间学校不断的改变,我看到时间发出断裂的声响。有一根白发,从仁青校长的额头上悄然萌芽。

仁青校长,为这间学校付出了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从25个学生,到现在300多人。从一个老师,到现在20多个教师职工。他的肩膀上,扛着三百多人的梦想。这一路走来,他不断披荆斩棘。其中的辛劳,难以一言而尽。2005年背崩乡遭遇暴雨,泥石流,他亲自到地东村(背崩乡里其中一个村)组织自救。返回学校后,顾不上喝一口水,马上召开紧急回忆,为无家可归的村民,和孩子捐粮捐物;教职工的伙房长年失修,遇上刮风下雨,就成了“水帘洞”,校长无偿的捐出自己准备新建伙房的备料;为了学校的发展,他经常东跑西要,上下奔波,为学校筹集资金购置学生的铁架床。让孩子们告别了睡地铺的历史;当得知考内地班要考计算机知识,他又一次犯愁,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试不“吃亏”,他找单位,跑部门,要来五台电脑,连夜请来民工,千叮万嘱,要把“宝贝”运进学校;每年,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翻越巍峨的多雄拉雪山,到林芝地区亲自督办教材,资料,主副食的背运。。。。。。。

这间学校,成如容易却艰辛。而其中的艰辛,鱼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从一排教师宿舍走过,全是以石头做外墙,里面是木板。那被时光打磨得发亮的木门,上面吊着一串白色的鸡蛋壳,在阳光下特别耀眼。木板的灰暗,与阳光的强烈对照,鸡蛋壳闪闪发光,构成一副极具美感的图画。副校长和老师特别热情,给我空出一间房子。房子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他们又为我张罗铁床,被子,枕头。得知我在写作,还给我搬来长方桌子。晚上,校长和教导主任还招呼我吃饭,满桌的好菜。虽然都是城市显得很不起眼的菜式,但在这里,可以算得上是饕餮盛宴了。房间里没有电插板。第二天,懂得电工的老师给的房间安装好一个四孔的电插板。这里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物价很高。一桌一椅,来之不易。他们的安排,让我感到人情的温暖,如三月春花。

学校现在还没有洗澡房,这里的孩子都是到河里去洗澡。对于女老师来说,洗澡的确是一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的九月份天气还是很热,午后往往汗流浃背。前几天还能擦擦身算了。最后,终于忍不住满身的臭汗。我知道身体已经发动了最后的警讯,强烈要求洗澡了。在一个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周围没有灯,黑漆漆的。我与一个女老师,静悄悄的跑到全校唯一一个水池的地方。一人把风,一人洗澡。冷水很凉,水直接往身上冲,有一种快感迅速的进入身体每一根的毛细血管,不由得让我轻轻的尖叫了一声。怎一个冷字了得!这样的洗澡,总是有种不安。害怕此时若有人走过,看见一丝不挂洗澡的老师,未免成了墨脱地区一桩“艳照门”。匆匆洗完后,就急急忙忙的跑回宿舍。这样的洗澡,可谓是大胆。后来,这样的洗澡方式,已经成习惯,就不再害怕,一个人也敢去洗了。现在听说学校准备修建洗澡房,有热水供应。于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来说,实在是期盼已久的事。

这里的老师,都是自己做饭。几天下来,我的确很好奇,这里既没有市场,也没见过卖菜的贩子,菜是哪来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村民背黄瓜,青椒等蔬菜到教师伙房来卖。老师们往往一买,便是好几天的。村子里若要杀猪,杀牛,也会来学校提前通知一声,然后预定好要几斤肉,按照预定的时间,一大早就要到村民家去买。若去迟了,也许就要空手回来了。所以,在这里的商店,你总能看到一些肉类罐头。猪肉的,牛肉的。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下伙食。这里的物价很高,通常是内地的3到5倍。最奢侈的一件事,便是在大汗淋漓的时候,到商店买一瓶10块钱的冰冻可乐。这里无论是矿泉水,还是可乐,雪碧,都是十块钱。而且都是一口价,谢绝还价。这里的鸡更是要150元一只,让人不得不感慨内地的物价水平真是低呀。物价昂贵也倒算了,有钱也未必卖得到东西。我为了一张充值卡,跑遍整个村子的每一家商店,寻寻觅觅,最终还是失望而归。被迫停机,最后还是通过朋友在网上给我充值,才恢复了正常通讯。

在这样的地方过生日,也是第一次。这里物资匮乏,山里人家,想奢侈一下都难。买一瓶十元钱的可乐,只当是生日礼物。一个刚认识不久的门巴男子,送我一个热水瓶,顿时让我热泪盈眶。他得知我的生活,少不了热白开。常常在路上遇见我在老师的伙房里,挨家挨户的找热水。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件礼物。在内地显得微薄,但在这里却觉得有一份千里送鸿毛的情意。

在背崩支教,住简陋的房子,吃清淡的菜肴,身体遵循着一种减法原则,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想到书中周国平所说“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 "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我当然成为不了像周国平那样哲学家,但我恍如走进了荒蛮岁月,褪去长居城市的外衣,融入当地生活。每天教书,洗衣。阅读,写作。在山中待久了,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一个村姑,粗布麻衣,呼吸晨昏,俯仰天地。内心丰富安静,精神丰盛自足。身体与泥土皆是洁净的,雅鲁藏布江在我怀里安妥睡着,发出轻微的鼾声。

墨脱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01   来自PC
卖菜的小女孩

星期天的下午,各村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回到学校。我刚好在乡政府饭堂吃饭,看见一群小女孩害羞的站在门口,探头进来,似乎在找人。我问“孩子,你要找谁?”她们笑笑,没有回答。只是转头用用门巴话和同伴们说了几句,然后就一直站在门口。等到厨师回来,她们忽然眼前一亮,连忙就冲上去,围住厨师。我很好奇,就走向前去。女孩们纷纷从自己的背篓里拿出黄瓜,白菜。厨师一个个打量着这些蔬菜。然后接过其中一个孩子手里的一把白菜,问道“白菜多少钱?”小女孩伸出一个手掌,说“五块钱”。厨师从兜里拿出十块钱,成交了两把小白菜。女孩接到钱,掩不住一脸的喜悦。其他孩子拿的都是黄瓜,没卖出去,都一脸欣羡的看着这个小女孩。看见她们的鞋子,沾满了泥巴。有的穿着凉鞋,露出脏脏的脚趾头。我想家应该住得很远吧。于是,我问“你们家住哪呀?”她们告诉我,家住在德贡村,从学校步行回家要六个小时。一路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周末的时候她们会成群结伴的回家,回来的时候,顺便从家里带来一些蔬菜,拿到乡政府食堂来卖。我很好奇她们背着的竹篓,我问“这是自家做的么?”其中一个女孩说“是父亲亲手做的”早就听说门巴族人特别擅长于编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手工编织一些劳动工具。她们打开竹篓,里面装着一些衣服,黄瓜,和自家做的辣椒酱。她们说,学校饭堂每顿只有一个菜,辣椒酱是用来拌饭吃的。那我问,这衣服呢?她们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她们说,我们在学校都不洗澡,只是换换衣服,回到家再洗。这让我哑然。我刚开始还以为全部的孩子都会去河里洗澡,而忽略了六年级的女孩,已经有明耻之心,她们不会像以前那样,男男女女都到河里洗澡。

我跟着这群孩子,走到老师的伙房。刚好遇见尼玛校长从伙房出来,这群孩子立马围上去。用门巴语与尼玛校长说了起来。我无法参与这场对话,只能从他们的表情中猜测他们的谈话内容。短短的几分钟,尼玛校长拿出十元钱给两个女孩,成交了她们手里的两根黄瓜。她们接到钱,一阵欢呼。仿佛完成了一个重大的任务。我问“你们卖菜得来的钱,是给父母,还是自己用呀?”她们说自己留着,用来买纸笔。这里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使然,不得不想出一些“赚钱”的法子。这种兜售方式,每个星期天都在发生。

有一次,夜幕时分。我坐在电脑前写作,酷热的天气,让我的内心烦躁不安。听见木门传来的敲门声。开门,只见一个小女孩低下头,长时间没有说一句话。我轻声问“怎么了?孩子。有事么?”她抬头看了看我,又低下头。一只手从身后拿出一个黄瓜。“老师,您要黄瓜吗?”这句话,似乎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说出口,我不知道她在我的门后曾反复练习过多少次。她的眼睛清澈如水,着急的等待着我的答复。其实我的生活,每天都在吃黄瓜。已经有些腻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小女孩面前,拒接两字怎么也说出口。我怕无意中伤害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尊。于是,我问,“多少钱一个?我要一个。”“五块钱”在黑夜中,我看到她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仿佛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将我之前所有的烦躁和不安都消灭得一干二净。我把五张一元钱递给她,在微弱的橘黄灯下,我看到她小小的身躯,有着一股坚硬的底子。她把钱数了一遍又一遍,将钱整平又整平,仿佛她不相信这么成功就卖出了一个黄瓜。点好钱后,她与我说了声“谢谢”,转身奔跑,消失在阒黑的夜晚。我关上门,同室友看我手里拿着黄瓜问“你还不腻呀?”我笑了笑,想着刚刚那个女孩,还没来得及问名字,就消失了。此时,众鸟栖定,山影茫然。背崩乡的夜,最大的声音是虫鸣的呼吸,很静,很静。
墨脱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02   来自PC
语言 外界 通路

这里的学生很有礼貌,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停下来,恭恭敬敬的敬个礼,叫一声“老师好”,非常讨人喜欢。我在这里,负责教五六年级的音乐。每次当我走进教室,闹哄哄的课室瞬间停止了说话。在一次课上,我在黑板写着“交流课”。他们很好奇这节课到底是干什么的。看着他们疑惑的大眼睛,我说,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我来自外面的城市,而你们生活在乡村。而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围城,但乡村是时代祖辈生活的家园。我的生活周围是喧闹的人群,集市和汽车的尾气。而你们是面朝雅鲁藏布江,依山傍水。我的城市使用的是粤语。而你们用门巴语。话刚落音,孩子们就问“什么是粤语?好听吗?”对于他们的好奇,我让他们拿出语文课本,打开《桂林山水》的一文,我说,咱们来一次语言交流,你们用门巴族读一遍课文给我听,而我用粤语读一遍给你们听。他们异口同声的答应了交换阅读。当我拿起课本,干咳了几声,台下鸦雀无声。我开始正腔圆调的用粤语念:“我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刚开始,下面只是同桌之间窃窃的笑,后来终于忍不住我的“感情”朗诵,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我问“孩子们,这就是粤语。你们听懂了吗?”他们个个摇摇头,一个调皮的男孩,站起来说“老师,你真会说‘鸟语’我们笑得肚皮都快涨破了”然后,我让两个女同学用门巴语朗诵刚刚那段文字,我站在她们跟前,古老荒蛮的岁月,在她们的嘴里,慢慢的拉开了帷幕。门巴语没有上海话的委婉流转,没有苏州话的娇声嗲气,没有四川话的悠闲洒脱。它具备一种荒蛮岁月的粗糙,和古朴,也就是一种“山野之气”。但难得的正式这一份无意去雕琢,天然来修饰的直白。我看见时间是最大的权力者。它用一百年篡改了这里的空间地图,却舍不得割去这里的乡音。一个离乡背井的门巴人,当他日暮白发归来之时,听到如此熟悉的乡音,一吟双泪流。时间可以更改一个人的面貌,改变一个人的历史,职业,声份,而唯独一个人的乡音,已经融入身体,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裂。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常常用语言,来构成一种身份认同。语言,是我们最坚实的坐标,在无垠的时空仍坚守着它的历史使命。

我们进入一场交流,建立在朋友的基点上,向对方提问问题。有一个孩子问道“老师,城市里同龄人是怎么样的?”我知道他想问我什么,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好奇。他想知道城市里十二岁的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以亲妹妹为例,她今年也十二岁,刚刚小学毕业。我说“城市里的孩子,现在玩的是网络游戏,听的是mp3,看的是青春伤痕小说,吃的是麦当劳,肯德鸡,唱的是与时俱进的流行歌曲。”他们似乎在某个点上找到契合的可能性,问道“我们也爱唱流行歌。他们爱唱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把我给难倒了,我实在很少听流行歌曲。我反问“那你们唱的是什么流行歌?”然后台下开始一片议论,每个人都在各抒己见。终于,坐在后排的男生在慌乱中,一扫群雄,高声唱起了《小薇》“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之后,全班一起应和,整个班沉浸在歌声的海洋。我拿起吉他,给他们伴奏,这是一场乡间音乐会,没有教材,没有师生的隔阂。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的孩子会唱很多流行歌曲。《想你想到眼泪流》《明天过后》《原谅我这一次》《犯错》《别在我离开之前离开》。。。。。。这让我哑然。甚至让我感觉这群孩子的思维,比我还“城市”。今年,背崩才刚通路,现代化大潮卷进了封闭的小山村。而且在八月底,电信在这里还开通了3G网络。我发现,脚步还没来得及踏进来,外界信息早已先人一步。我很庆幸这里开通了网络,意味着一百多年来,与世隔绝的“殊胜之地”不再是音信全无。地域再偏远,有网络牵连。道路再艰难,网络畅行无阻。但同时我又开始担忧,这里的孩子,由于封闭,对外界的渴望压抑在内心许久,对外界一切事物都敞开大门,而缺少对清醒的文化辨别意识。我担忧外界的流行歌,无意中输入一些外界的价值观,与他们原本一百多年来坚守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化学质变反应。



我在黑板上写着“背崩通路了”,并问“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们都一致回答,再也不需要用脚走路去墨脱县城了。其中有一个女孩的回答,让我久久的愣住了。她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有一辆车,载着爷爷奶奶出县城。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县城,更没有看过汽车。他们从不知道汽车是什么,长什么样的。我想让他们坐车,那时一件很棒的事情。”说完,我让孩子给她如雷的掌声。我为这女孩的善良,慈孝所感动。是的,今年背崩才刚刚通路。可在此之前,这里所有的人都是用双脚走路,翻越大山,跨越大河走出去的。他们走路的历史,就是门巴族的苦难历史。他们的双脚,布满了苦难的茧子。门巴族的脚,是一个人经历的无声履历。时间在脚上,划了一道又一道的口子,清晰记录着他们所走的路程。而这里的老人,很多都没有走出过山村。他们的世界,不会有高架桥,铁路,汽车,商场,这样的概念。这些词语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他们的记忆和意识,停留在一百多年前。他们以为,山外面,还是山,水的另一头还是水。路是背夫脚下走来的黄泥小道,外面的人也是这样走的。。。。。。



我走在山路上,看见门巴族的老妪,背着一箩筐粮食,走在布满牛粪的黄泥路上,蹒跚难行。一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又浮现在我面前。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07   来自PC
昨晚的“墨脱接风暨背崩小学募捐晚会”收支情况公告:

收入三千零九拾五元(3095.00元)

支出:全场酒水1300.00 旗帜70.00

结余作捐款:壹仟柒百贰拾伍元(1725.00)
阿甘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26   来自PC
有幸捐款及参与了昨晚的活动;
硕鼠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0:28   来自PC
硕鼠20元,20号前硕鼠过清远交惠心阁```: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硕鼠 于 2009-10-14 10:32 编辑 ]
行至水尽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1:05   来自PC
可以肯定, 昨晚的柠檬不是柠檬!
日出东方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1:05   来自PC
支持爱心活动,明晚到基地时再捐一次。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1:14   来自PC
原帖由 行至水尽 于 2009-10-14 11:05 发表

可以肯定, 昨晚的柠檬不是柠檬!


绝对不是柠檬!:lol
量天尺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1:16   来自PC
想删除内容,怎么删除?谁教教?

[ 本帖最后由 量天尺 于 2009-10-17 12:16 编辑 ]
量天尺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1:33   来自PC
帖子只能修不能删的吗?

[ 本帖最后由 量天尺 于 2009-10-16 14:04 编辑 ]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2:42   来自PC
.............................
卉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2:48   来自PC
捐鞋子是支持的,明晚支持几双!dd56001
不羁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4:37   来自PC
“募捐晚会”支出的1370元可购买多少双鞋子?
有米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4:58   来自PC
原帖由 不羁 于 2009-10-14 14:37 发表

“募捐晚会”支出的1370元可购买多少双鞋子?
认同你的讲法。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5:50   来自PC
大家聚会之余做的事

又不是专程的慈善活动

不必那么较真....
鲁粤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6:03   来自PC
昨晚大家是聚会呀,总要有点酒水热闹一下呀,我检讨一下,昨晚我个人喝的多了点,一人喝了5支啤酒,总共才交了50元,明晚过基地重新再交一点。捐钱是大家的一点点心意而已,也不是让大家为了捐钱就抛弃一切,理解万岁。毕竟捐款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就想,总不能为了建设,去组织国家60年大庆吧,想想,60年大庆又能买多少双鞋子呀,不要说是鞋子了,把崩背小学的300个小孩全接到北京生活也绰绰有余吧。
鲁粤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6:07   来自PC
更正:

就想,总不能为了建设,去组织国家60年大庆吧 更正为:

就像,总不能为了建设,去阻止国家60年大庆吧

特此更正。
量天尺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6:14   来自PC
aaaaaaabbbbbbb。

[ 本帖最后由 量天尺 于 2009-10-16 14:06 编辑 ]
粤AK47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4日 17:14   来自PC
:hug:

墨脱辛苦了,你是我们清远人的骄傲。

:kiss: 我爱 你
  • 0
  • 135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