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见茫茫林海,只见如手臂大小的树木,1987年的那场燃烧了28天的火灾,烧了大兴安岭的五分之一……据当地人介绍,火灾是从这个叫塔河的地方烧起来的,两个人在炼山(砍光树后,重新种植树木前烧山的一种做法)过程中,由于碰到突然而来的8-9级大风,无法控制火势,导致大火燎原,后风力加大到前所未有的14级,狂烧28天,101万公顷森林受害,5万多人受灾,211人丧生,间接经济损失达69.13亿元。</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所见的没有落叶的樟子松,其他大部分都是落叶松</P>
链接:
“天火”
20年之后,漠河县的许多百姓提起当年那场大火,仍然用“天火”两个字来形容。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那火根本就不是漫过来的,而是从天上‘飞’过来的。”当年大兴安岭地区常务副专员,现退休居住在哈尔滨的张举这样向记者描述。
在八九级大风的叫啸声中,一大团一大团的火焰被高高抛向天空,飞越一百多米宽的大林河,狠狠砸向对岸的树林,原本出现在西山的山火就这样点燃了漠河县城。大火继续以“飞越”的姿态在漠河县城中肆虐,顷刻间,拥有4万多人口的漠河县城变成了一片火海!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刻,是1987年5月7日傍晚7时到8时。此前,出现在西山上的火原本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山火。火是前一天下午从古莲林场着起来的。类似那样的火,每年都要发生很多起,人们几乎已经司空见惯。县城里的多数青壮年,都已经自发到西山上扑火去了。留在县城中的妇女儿童,还会不时聚在一起向西山方向指指点点,把山火当成聊天解闷儿的谈资。
然而,5月7日中午以后,风越来越大,火情越来越严峻,但很少有人想到,山火会进县城!——这是漠河县建镇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历史无法倒转,惨剧毕竟发生了。大火烧毁漠河县城后,继续狂吼着向东奔去。晚9时许,大火进入图强林业局所在地图强镇,把图强镇烧得荡然无存;晚11时左右,大火飞入阿木尔林业局所在地劲涛镇,劲涛镇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至此,包括县城所在的西林吉林业局在内,漠河县境内三个林业局局址全部被大火烧毁!
与此同时,大兴安岭地区另一个县塔河县境内,盘古林场内独立发生的另一场山火,也在大风相助下烧毁了盘中、马林两个林场,直向塔河县城逼去,拥有5万人口的塔河县城面临危急!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大兴安岭火灾20年祭:一座县城的毁灭与契机
本报记者日前赴漠河县采访,听到了很多关于这个夜晚的亲历回忆。这些回忆只限于亲历者逃难中目光所及,支离破碎。倒是时任大兴安岭地区常务副专员的张举,事发后第一时间赶赴火场,他的回忆对我们了解全貌更有帮助。
“5月7日下午5点多钟,我在加格达奇(大兴安岭地区首府所在地——编者注)招待省里来的客人,当时的地区专员邱兴亚就告诉我,漠河的火着大了。
“晚上10点、11点的时候,家里电话响了,让我赶紧去地区防火指挥部。这时候,与漠河的电话通讯已经断了,只有靠电台联络。电台那边直嚷,刮起了14级风!漠河全城覆灭!
“14级风!天知道那是什么样的风。很显然,漠河那边的人已经全乱套了。
“当时就决定我们要赶往漠河。从加格达奇到漠河坐火车要12个小时,坐汽车差不多也得十三四个小时。赶紧调了一架直升机,我和邱兴亚等9人坐上直升机就往漠河飞——那是早上5点多钟,也就是8日的早上了。
“飞机还没到塔河,空中就遇到一大片烟雾。飞行员不敢开了,我们命令他强行穿过烟雾,来到塔河上空,但烟雾让能见度变得非常差,飞机无法降落,在盘旋中还差点撞上山。
“我们只好往回飞。地面上的人看见飞机绕圈,也知道是地区领导来了,就派了汽车追我们。飞机飞出烟雾圈落下,我们又改乘追上来的汽车向塔河县城走,但还是被呛人的烟雾挡在了县城外面,这时已经是早上七八点钟了。
“这时候,我们遇上了同样被挡在塔河城外的大兴安岭军分区司令员、政委,还有加格达奇铁路分局的局长。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坐上一个火车头,只挂一节车厢,向塔河县里冲。沿途都已经能够看到明火了。到了塔河县见到了那里的领导,了解了一些情况。邱专员和军分区司令、政委要留下来组织保卫塔河,决定由我带着几个人继续向漠河冲。
“我们的汽车开到阿木尔,已经是夜里10点多钟了。整个镇子里一片漆黑,只有一堆木垛‘忽啦,忽啦’地闪着炭火。
“我们那些人,不知去过阿木尔多少次,可是那天晚上,我们谁也找不到路。好不容易摸到林业局被烧塌的办公楼前,刚好碰见局长、书记两人从火场回来,不知从哪里弄了两个蜡头子点着了照着亮,垂头丧气,人整个都木了,只会机械地回答我们的问话。“‘怎么样?’
“‘着了。’
“‘死人没有?’
“‘死了。’
“‘死了多少?’
“‘不知道。’
“直到那时,我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那两人不知从哪里找到两个打碎了的半拉碗,倒了点凉水给我们喝。我们没心思喝,赶紧上车又继续向漠河开。
“到了漠河,已经是早上四五点钟,天已经亮了,这时候就看清了,整个漠河县城成了废墟,只剩下一片烟囱直立着,还有两座楼没倒,孤零零地竖着,就像一片坟场一样。”
这就是后来被称作大兴安岭“五·六”火灾的那场大火,在1987年5月7日之夜闯下登峰造极的大祸。此后,成片的火龙以人力难以抗拒之势,继续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肆虐奔腾。5.8万多解放军官兵、森林警察和群众被紧急动员起来参加扑火。其间,经过军民殊死搏斗,在塔河县城附近成功打出了数十公里长的隔离带,取得了“塔河保卫战”可歌可泣的胜利。
然而,大自然一旦被激怒,人的力量在它面前十分渺小。虽然军民们在打造隔离带、控制火势方面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保下了许多重点目标,但仅凭人力,要扑灭那样的森林大火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大火一直烧了28天,到6月2日才算全部熄灭。
“大火最后熄灭,是天力和人力结合的结果。5月下旬,这个地区的雨季到了,加上人工降雨,趁着大雨把火势减弱,战士们赶紧扑上去打火,把火彻底摁住。战士们非常英勇,灭火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要是没有雨,那样的火谁也靠不上去,烤也烤化了。”张举这样告诉记者。
据统计,“五·六”大火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约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森林受害面积达101万公顷,间接经济损失达69.13亿元,受灾群众5万多人,211人在大火中丧生。
[
本帖最后由 老饭 于 2009-3-1 15: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