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09-12-24 15:03 编辑
资料来自《南方日报》
经过本报记者精心采写,在各部门和不少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清远历史文化行”第一版块的内容之历史变迁篇自10月28日推出后,历时一个月终于完满收官。不少研究专家和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版式大气美观、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媒体的文化担当,为复兴清远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为进一步提高清远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做得挺好,希望继续坚持”
“清远历史文化行”由南方日报清远新闻部和清远市委宣传部再度联手编写,并将作为2010年清远市重点文化工程来打造,是继“红色记忆”报道之后,又一部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档次更高的精品力作。
为顺利实施此项文化工程,中共清远市委办公室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党委、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南方日报·清远观察》的记者做好组稿工作。经过本报紧锣密鼓的筹备,在清远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清远历史文化行”第一版块的内容之历史变迁篇自10月28日推出后,历时一个月终于完满收官。
报道陆续刊出后,立即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好评如潮。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国华告诉记者,从目前刊出的报道来看,总的来说质量都还很不错,并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原清远市文化局局长罗耀辉则专门数次致电本报,为进一步做好报道和本报记者进行交流;清远市文史办办公室党史科科长刘仲强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每期报道都认真阅读,他认为都做得不错,并欣然接受记者邀请答应对部分报道提供帮助和指导。
不少读者更是对“清远历史文化行”的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内容丰富、版式美观、文字优美,成为“众口一词”的说法。清新县一中的学生小刘看了《清新:岭南文化源头之一》的报道后惊呼大开眼界,“没想到原来清新的历史居然这么悠久和迷人!”
“清远不差文化,但少挖掘推广”
“‘清远历史文化行’是对清远文化整体上做的一次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总的来说,从行文和选题来看,都做得非常好!”清新县文化馆馆长陈露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能有文化目光,有文化担当,非常值得赞赏。
他说,现在很多外地人初到清远时,都会认为清远没有文化底蕴,是文化沙漠。但是实际上,“清远不差文化”,而且文化还是非常深厚的。他介绍说,从汉朝尤其是东汉以后,中原人大举往南迁移,超过一半的人是经由北江水路来到广东的,在经过清远的时候,留下了灿烂的中原文化,清远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岁月。“无论从历史文化名人、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来看,清远的文化底蕴放到岭南乃至是置于全国视野来看待,也是不差的”。
那怎么会出现这种坐拥海量文化却还被人视作“文化沙漠”的情况呢?陈露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区域划分太快、太多且太频繁。比如北部的三连一阳地区、南部的清城等地,之前分属于韶关和广州管辖,北部文化还没能很好地相融到南部地区来,因而难以形成具有合力的清远文化。二是清远建市以来,特别注重经济建设,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却没有跟上。三是文化艺术界没有为一线的研究者提供较好的平台,比如提高资金和制度保障等,而只能靠文化研究者自发单枪匹马做文化的推广,实在有点“势单力薄”。
“但总的来说,还是缺少挖掘和推广”。陈露认为。
“复兴清远文化,体现媒体担当”
在已经取得第一步成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报道,陈露建议本报适时举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已做报道进行点评。同时他还认为,清远有清新、清城的广府文化,英德、佛冈的客家文化,以及三连一阳的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怎样将这些文化更好地归纳与总结,找寻出有自我特色的文化,从而在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找到清远的文化坐标,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因而他对《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以文化的目光打量清远,以媒体的担当挖掘清远文化表示赞赏。谈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时,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话语权,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府的判断,来引导文化部门和文化研究者的思考。“媒体可以探索如何和文化研究者合作,从而将清远文化往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进一步复兴清远文化!”
南方日报清远新闻部主任梁有华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将继续保持既有的品质,并力求有所突破。在第一阶段的历史变迁篇报道结束之后,今日起启动风流人物篇的报道(详见今日第4版《末代榜眼溥仪老师抗日名士———朱汝珍和他的多样人生》),并将陆续为读者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传奇故事、美丽山水、魅力人文、企业文化篇。“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连续刊登至2010年12月底,敬请读者继续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达海军
“清远历史文化行”英德受好评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一出街就受到英德读者热捧和好评。
英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肖贞响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宣传清远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为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而进行“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细细品读,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体会了清远历史嬗变的沧桑。
“清远历史文化行”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靠,栏目设置合理,也获得英德读者好评。不少读者认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对历史也淡忘了,而通过“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可以激发我们这一辈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建设好美好家园。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一出街就受到英德读者热捧和好评。
英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肖贞响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宣传清远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为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而进行“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细细品读,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体会了清远历史嬗变的沧桑。
“清远历史文化行”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靠,栏目设置合理,也获得英德读者好评。不少读者认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对历史也淡忘了,而通过“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可以激发我们这一辈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建设好美好家园。
“清远历史文化行”受读者青睐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津)“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刊登以来,广受读者好评。近日,收到《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连州市旅游局办公室人员黄世康和陈娟很快被“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版面吸引,仔细地阅读起来(见上图,黄津摄)。
“有名称由来、历史沿革、文化渊源,还有当地习俗、山水风光,可以说通过阅读这个系列报道,是系统了解当地历史的好材料。”黄世康阅读全文后说。他介绍,从本报10月28日推出这一大型系列报道以来,每期他都特别收藏一份,“这对今后工作、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写文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