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闲说清远的文化与发展
大可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0:13   来自PC



   记忆中,建市以后,清远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当时上马的项目,如金泰、金三角电器城等等,到了今天,大都成了记忆。经过“韶关帮”的差不多十年的一番瞎搞,清远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广东的寒极,城市规划说变就变,经济依然落后,文化依然缺乏,大案要案常有(抢银行、贪污受贿),大吧在广州最霸道,等等……,总之,都不是好东西。宝贵的十年啊,犹如南柯一梦!韶关帮主政的十年,清远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反而加大了,思想僵化,乐于窝里斗,思维更是停止不前。那时候,因为是清远人,出到外面说句话都不敢大声。
    清远真正开始发展是在陈用志主政时期,清远的交通道路建设,城市建设,招商引资,都是从那时开始发生质变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清远现象”才引起了广东乃至全国的关注。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列全省第一,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随之不断提高。看看节假日来清远游玩的旅客,看看酒楼饭馆的人潮,看看旅业的兴旺,今天的清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清远尽管发展很快,但由于起点底,经济总量不大,所以整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依然不高。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清远的任务还是求发展,即先求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文化的发展。


    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发展是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可见,发展文化,满足需要,是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一。清远缺乏文化,政府是有责任的,这点,笔者也赞同。但全怪政府,似乎也有失公平。
,她需要历史的沉淀,积累。甚至可以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个地方,人民的温饱还没有解决,能有多少精力搞文化?  同理,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了,他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就象TX们,只有坚实的物质做保障,才能专心去骑行、探险、越野、户外。相反,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没有满足,他那来心思去看电影、去买书?逛博物院?  深圳特区建立了这么多年,取得了这么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有图书馆、有博物馆、有电影院,又怎么样?它还不是被誉为文化沙漠?
      我们的市区也就十来万人,真正富裕起来的就更少了。所以,清远文化的缺乏,表面上是政府的不作为,实质上是时候未到,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当清远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全省的前列了,市区人口急剧增加了,全民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时,我们的文化建设就摆上议事日程。



第二个思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0:59   来自PC


这样听大可站在高一些的地方说来,似乎很有一些道理。

但细想,问题已经被大可概括化,模糊化了。责任,工作的缺失与失误也被大可抹杀了。

批评,在我理解中不是包容,不是宏观看问题,而是问题就摆在了那里,你发现了它,然后你揭露它。

对!没错!大家都明白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是需要经济做基础,大家也都明白仅凭个人微薄之力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的。但是,我们只能熟视无睹,事不关己,包容它的现状,容忍现状的种种不好的事物形态,再慢慢等待它发生改变吗?

起码我觉得这样大家一起争论,也算是一种细微的改变了。

另外一个不关清远的句子,是在陈丹青先生书里看到的,现在再次做小偷,偷来一用:人人都说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世纪。但是西方一名正宗的欧洲人却很傲慢地否认:中国输出了价值观念吗?

像前些日子看CCTV还是凤凰台介绍一个节目,是那种属于所谓先进城镇之类的。介绍的是东莞的石角。播放的是石角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宜居项目评比的报道。以及当地的政府怎么样站在一个高的位置去为石角这个城镇规划。我想说的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跟人,尤其是跟最有权力把握掌控这个城市的人是有莫大关系的。如果这个人够气魄,够前瞻性,够权力,还会有像我这种无所事事,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在这里瞎说什么话呢 哈哈哈哈哈哈 ··

通菜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1:10   来自PC


文化包含的东西太多 很难做出一种统一的综述。 文化要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要看当时的环境下更需要哪一种文化。 文化强大的宋,和当时世界上最文明的几个地区,也没能挡住游牧民族的冲击。 宋的文化,是一种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的文化,但是缺少了尚武的文化。 现代的文明世界,欧美日之文化,恐也强大伊斯兰世界不知几何,但是这些国家的文化,却不会多让女人多生几个孩子。而伊斯兰世界却利用固有之宗教文化传统,束缚女人在家狂生娃,在欧洲已然燎原之势。 以文明和落后来断定谁终将衰落,又可知谁将笑到最后??

响铃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1:37   来自PC








第二个思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1:40   来自PC


通菜所说的“文化”,思思觉得倒不如理解为“政治”贴切些。我以为你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说出这些话的。我更偏向的“文化”是人的觉悟。学识。观念。以及由于着这种觉悟而带来的人自身更多元化的判断与选择。我偏重“人”自身多一些。按照我理解的通菜的画面意思,昨天一起争论的xrtoTX的话“我要是领导我就不愿意让我的人民有文化”,难道通菜TX也是赞同这句话咯?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1:41   来自PC


深圳特区建立了这么多年,取得了这么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有图书馆、有博物馆、有电影院,又怎么样?它还不是被誉为文化沙漠?

------------------------------

深圳某部门领导人曾大言不惭:谁说深圳没文化,我和谁急!;P

罗嗦一句:

如果深圳依然是沙漠的话

清远还需要多少年才能变成沙漠

保守估计30年后吧

那时候才有资格进行一系列治沙工程...........

第二个思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2:07   来自PC


“一个地方或一定范围的人群对各类事物形成的共识。”——摘抄响铃帖子

“共识”这个词,也是很难解释得清楚的。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套用在对“共识”的理解上应该也成立。如果说共识是一种“文化”,那现在最普及大众的,最广为流传的,最得人心的大部分女性以及女性的家人的共识不外乎是“嫁入豪门”。即使不嫁入豪门,至少也要嫁个有钱的有房的有车的。这些亦是可以理解为“文化”吗?

“因此,是否有文化,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化标准。”

这些也是些中性立场,没有针对任何事物的不褒不贬的词汇。不过这样凭空争论也是很没有针对性的。很空泛。我试着学聪明一些 赶紧闭嘴吧哈哈哈哈哈

第二个思思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2:19   来自PC


给百度50个大洋。祝百度过个热闹愉快的生日。百度生日快乐:lol

baidu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2:47   来自PC
思思对我紧好?一定亲下你先:victory:
粤AK47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2:57   来自PC
:)路过
行至水尽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3:50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行至水尽 于 2009-12-24 13:51 编辑

樓主的作文排版真有風格…

就憑這個版式,至少能得到50分。

{:5_205:}
大可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4:20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大可 于 2009-12-24 14:22 编辑



什么是文化?

我感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科书的解释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某人或某地方这些方面有积累或有历史积淀,对外 ...

响铃 发表于 2009-12-24 11:37


谢谢回帖。

关于文化的定义,正如响玲TX所说的,是很难解释得准确的。什么是文化?按教科书的解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地里种出的红薯或者鸡蛋因为是一种物质,所以也是一种文化咯。如果按 一位学者的解释一个地方或一定范围的人群对各类事物形成的共识。那各地都有的被很多人喜欢并形成共识的“东莞服务”、“PR”也是一种文化。而熟悉 “东莞服务”、“PR”的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化人咯。

按照上述逻辑推下去,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文化发达的,也有很多文化人,深圳、香港、清远也一样;而且,千万不要说文盲没文化,文盲对书本不了解,但不一定对其他方面不了解,说不定在其他方面有文化呢。



好一句“因此这就要看你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了”。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发觉卖淫来钱快,于是天天埋头苦干,不久就致富了。她说,做这行挺好,不偷不抢,自食其力。她还说那些去做保姆、服务员的女人太傻,活辛苦,钱又少!这个女人的观点,你难道也认同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是否有文化,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文化标准。”这句话不妥。如果认同了这观点,将产生三种后果:一是这个人会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或自由主义者;二是容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三是我们的扫盲工作可以宣告胜利结束了。



我的话题主旨是: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她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现阶段清远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不论好与坏,不全是政府的责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迅雨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5:01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09-12-24 15:03 编辑

资料来自《南方日报》

经过本报记者精心采写,在各部门和不少专家的关心支持下,“清远历史文化行”第一版块的内容之历史变迁篇自10月28日推出后,历时一个月终于完满收官。不少研究专家和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版式大气美观、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媒体的文化担当,为复兴清远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为进一步提高清远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做得挺好,希望继续坚持”

  “清远历史文化行”由南方日报清远新闻部和清远市委宣传部再度联手编写,并将作为2010年清远市重点文化工程来打造,是继“红色记忆”报道之后,又一部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广、档次更高的精品力作。

  为顺利实施此项文化工程,中共清远市委办公室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党委、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南方日报·清远观察》的记者做好组稿工作。经过本报紧锣密鼓的筹备,在清远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清远历史文化行”第一版块的内容之历史变迁篇自10月28日推出后,历时一个月终于完满收官。

  报道陆续刊出后,立即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好评如潮。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国华告诉记者,从目前刊出的报道来看,总的来说质量都还很不错,并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原清远市文化局局长罗耀辉则专门数次致电本报,为进一步做好报道和本报记者进行交流;清远市文史办办公室党史科科长刘仲强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每期报道都认真阅读,他认为都做得不错,并欣然接受记者邀请答应对部分报道提供帮助和指导。

  不少读者更是对“清远历史文化行”的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内容丰富、版式美观、文字优美,成为“众口一词”的说法。清新县一中的学生小刘看了《清新:岭南文化源头之一》的报道后惊呼大开眼界,“没想到原来清新的历史居然这么悠久和迷人!”

“清远不差文化,但少挖掘推广”

  “‘清远历史文化行’是对清远文化整体上做的一次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总的来说,从行文和选题来看,都做得非常好!”清新县文化馆馆长陈露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能有文化目光,有文化担当,非常值得赞赏。

  他说,现在很多外地人初到清远时,都会认为清远没有文化底蕴,是文化沙漠。但是实际上,“清远不差文化”,而且文化还是非常深厚的。他介绍说,从汉朝尤其是东汉以后,中原人大举往南迁移,超过一半的人是经由北江水路来到广东的,在经过清远的时候,留下了灿烂的中原文化,清远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岁月。“无论从历史文化名人、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来看,清远的文化底蕴放到岭南乃至是置于全国视野来看待,也是不差的”。

  那怎么会出现这种坐拥海量文化却还被人视作“文化沙漠”的情况呢?陈露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区域划分太快、太多且太频繁。比如北部的三连一阳地区、南部的清城等地,之前分属于韶关和广州管辖,北部文化还没能很好地相融到南部地区来,因而难以形成具有合力的清远文化。二是清远建市以来,特别注重经济建设,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却没有跟上。三是文化艺术界没有为一线的研究者提供较好的平台,比如提高资金和制度保障等,而只能靠文化研究者自发单枪匹马做文化的推广,实在有点“势单力薄”。

  “但总的来说,还是缺少挖掘和推广”。陈露认为。

“复兴清远文化,体现媒体担当”

  在已经取得第一步成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报道,陈露建议本报适时举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已做报道进行点评。同时他还认为,清远有清新、清城的广府文化,英德、佛冈的客家文化,以及三连一阳的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怎样将这些文化更好地归纳与总结,找寻出有自我特色的文化,从而在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找到清远的文化坐标,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因而他对《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以文化的目光打量清远,以媒体的担当挖掘清远文化表示赞赏。谈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时,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话语权,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府的判断,来引导文化部门和文化研究者的思考。“媒体可以探索如何和文化研究者合作,从而将清远文化往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进一步复兴清远文化!”

  南方日报清远新闻部主任梁有华表示,“清远历史文化行”将继续保持既有的品质,并力求有所突破。在第一阶段的历史变迁篇报道结束之后,今日起启动风流人物篇的报道(详见今日第4版《末代榜眼溥仪老师抗日名士———朱汝珍和他的多样人生》),并将陆续为读者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传奇故事、美丽山水、魅力人文、企业文化篇。“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连续刊登至2010年12月底,敬请读者继续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达海军

“清远历史文化行”英德受好评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一出街就受到英德读者热捧和好评。

  英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肖贞响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宣传清远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为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而进行“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细细品读,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体会了清远历史嬗变的沧桑。

  “清远历史文化行”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靠,栏目设置合理,也获得英德读者好评。不少读者认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对历史也淡忘了,而通过“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可以激发我们这一辈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建设好美好家园。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清远历史文化行”报道一出街就受到英德读者热捧和好评。

  英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肖贞响认为,《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宣传清远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为创建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而进行“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细细品读,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体会了清远历史嬗变的沧桑。

  “清远历史文化行”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靠,栏目设置合理,也获得英德读者好评。不少读者认为,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对历史也淡忘了,而通过“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可以激发我们这一辈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建设好美好家园。

“清远历史文化行”受读者青睐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津)“清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刊登以来,广受读者好评。近日,收到《南方日报·清远观察》,连州市旅游局办公室人员黄世康和陈娟很快被“清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版面吸引,仔细地阅读起来(见上图,黄津摄)。

  “有名称由来、历史沿革、文化渊源,还有当地习俗、山水风光,可以说通过阅读这个系列报道,是系统了解当地历史的好材料。”黄世康阅读全文后说。他介绍,从本报10月28日推出这一大型系列报道以来,每期他都特别收藏一份,“这对今后工作、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写文章大有裨益。”
大可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5:38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大可 于 2009-12-24 15:44 编辑

樓主的作文排版真有風格…

就憑這個版式,至少能得到50分。

{:5_205:}

行至水尽 发表于 2009-12-24 13:50


土生土长的东西

是丑了点

可我有文化呀

你敢说我没文化吗?:lol
响铃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6:17   来自PC
“那地里种出的红薯或者鸡蛋因为是一种物质,所以也是一种文化咯。”“种出”不属于创造吧。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话题,作如此精细的辩论,会越说越糊涂,窃以为无此学识和能力,不敢深入了,就此打住了。还请原谅。

《百度》里有关于“什么是文化?”的详细解析和论述,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查阅。

至于我讲的那位学者,我忘记是谁了,好像是余秋雨,但不敢确定。至于他对“文化”解析的原话,我只是记得大概意思,我的复述,未必准确,造成歧义,还请众TX原谅。


我个人观点是:不十分赞成“清远缺文化”说。也不赞成香港、深圳“文化沙漠”论。仅为个人浅见,不代表其他。
大可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7:12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大可 于 2009-12-24 17:17 编辑

“那地里种出的红薯或者鸡蛋因为是一种物质,所以也是一种文化咯。”“种出”不属于创造吧。对于文化这样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话题,作如此精细的辩论,会越说越糊涂,窃以为无此学识和能力,不敢深入了,就此打住了 ...

响铃 发表于 2009-12-24 16:17


赞同。

文化的内涵太深奥了。

经常听说的“客家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具体包含什么?恐怕很难说清。

我觉得,很多情况下,文化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明言的东西。她确实存在,深深吸引着人。

她看不见,摸不着,就算研究一辈子,怕也难有成就。

我没有这种能力和勇气,只想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有规律性的东西,作为探讨的话题。

至于清远缺不缺文化,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大可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4日 17:21   来自PC
15# 迅雨

那怎么会出现这种坐拥海量文化却还被人视作“文化沙漠”的情况呢?陈露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区域划分太快、太多且太频繁。比如北部的三连一阳地区、南部的清城等地,之前分属于韶关和广州管辖,北部文化还没能很好地相融到南部地区来,因而难以形成具有合力的清远文化。二是清远建市以来,特别注重经济建设,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却没有跟上。三是文化艺术界没有为一线的研究者提供较好的平台,比如提高资金和制度保障等,而只能靠文化研究者自发单枪匹马做文化的推广,实在有点“势单力薄”。

严重同意!

一、二、三点原因

都是穷之过!
通菜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5日 10:37   来自PC
清远虽有一些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后, 原有的文化既可以是积淀,但有很多可能不再发挥作用,只变成了一种可供缅怀的事物。发掘是需要的,但以“发掘”为主的为清远文化梳妆打扮,然后毫无理由的沾沾自喜,以为可以把缺文化的地方说成有文化,实在不是正道。
xrto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5日 11:45   来自PC
当清远发财了,建几个大型图书馆,再建几个大歌剧院。再建一个交响乐团。

每天剧院里演唱着李尔王。交响乐团每晚奏着约翰斯特劳斯。

我一样觉得这样一样是沙漠。

文化,不是看你接收了多少,而是看你产出了多少。你对周边产生了什么影响。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当时未能有文化影响和输出的时候,永远别说在特定时期,这个国家有文化

当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文化?细细思考一下,真的没有。
大可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5日 14:31   来自PC
当清远发财了,建几个大型图书馆,再建几个大歌剧院。再建一个交响乐团。

每天剧院里演唱着李尔王。交响乐团每晚奏着约翰斯特劳斯。

我一样觉得这样一样是沙漠。

文化,不是看你接收了多少,而是看你产出了多少 ...

xrto 发表于 2009-12-25 11:45


认同,
行至水尽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2月25日 14:44   来自PC
22# 大可

不是吧,如果樓主認同了的xrto觀點,就等于自己把自己文中的觀點否決了。

那么你的作文只能打50分了,

是排版風格的50分。。。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