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碟碟不休 (更新中)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4日 13:23   来自PC

1812序曲(434 360-2)

  专辑名称: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

       贝 多 芬:威灵顿的胜利

  演奏乐团: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指  挥:多拉蒂

  唱片公司:Mercury

  唱片编号:434 360-2

  发行时间:1995年

  简介

  这张唱片荟萃了两部非常典型,且效果十分火爆的战争题材交响乐——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及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战争交响曲)。担任指挥的是著名匈牙利指挥大师多拉蒂,录音制作则是美国历史上十分有名气的Mercury(水星)公司(已经被飞利浦收购)。可谓Mercury的镇山之宝。在黑胶时代,就卖出超过200万张。

  这张唱片于1958年录制,开创性地利用录音技术,在乐队的演奏中加入了真正的炮声和教堂的钟声。其中,炮声使用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钟声则使用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优秀的演绎加上高保真的录音效果,让这张唱片名垂青史。

  多拉蒂的指挥在这张唱片中也是功不可没的。正是他的指挥,让这样一支连柴可夫斯基本人都认为嘈杂的乐曲表现出了难得的平衡和流畅。

  另外值得一赞的就是唱片的混音师。他将炮声、教堂钟声等音效处理得很好,没有喧宾夺主,配合乐团演奏,浑然天成,给人水乳交融的感觉。

  Mercury当年凭借Linving Presence录音技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包括在美国西点军校使用真炮录音,创下了LP唱片发行超过2,000,000张的记录,在发烧友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此片的录音是Mercury公司记录在35mm胶片上的母带制作成CD。片中的炮声和枪声清脆、逼真。尤其是钟声录音录得极为完美,是一张绝佳试机片。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4日 13:32   来自PC

电子贝多芬(CD-80153)

  片名:电子贝多芬

  演出:唐•多尔西

  公司:TELARC 

  编号:CD-80153

  时间:1988

  简介

  18世纪音乐大师贝多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古典作品被改编制成电子乐CD后,竟被发烧友用作测试音响器材的必备之碟。

  这盘被发烧圈赋名为“电贝”的CD是当代美国电子乐高手唐•多尔西的代表作品。在这盘专辑中,充分展示出改编者极其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和高超的键盘技巧,他把古典音乐原韵与现代电声效果结合得天衣无缝。

  全碟共有13段曲子,大多耳熟能详,如《月光》、《致爱丽丝》等。除了保持原曲的优美旋律外,在改编中,唐•多尔西运用电子乐器的独特声效,营造出庞大的音场,以渲染这些旷世名曲的深刻内涵。低音鼓的强劲气势扑面而来,结实爽利的低频能量直卷裤脚,浓密、跳跃的全频动态和电钢琴的定位得到充分表现,音域间弱音的细节飘然而出,宽阔的音场衬托出绝佳的解析力。

  测试时,可留意第八段的低音应有力而富有弹性,若出现低音不稳定(发飘)或无弹性感,则说明音响的阻尼特性不好,低频响应不够宽。

  第十三段是所有曲子中动态范围最大的一段,如能应付则说明音响的动态和功率储备性能良好。因为全碟动态起伏较大,特别提醒音量和音调的控制,否则极易损坏器材。

  由于改编中特别注重音乐的趣味性,该碟的可听性也极强,即便是对古典音乐不甚了解的人,也会产生共鸣,加上Telarc公司一流的录音技术,使这20年前出版的唱片至今魅力依旧。

  以电子合成乐器改编贝多芬的作品,其幽默、创意的手法,使本片蝉联排行榜冠军达24周之久。这张唱片结合了贝多芬的音乐,以及美国电子音乐演奏大师唐•多西的录音技巧和声音哲学。

  唐•多西认为,如果贝多芬的时代已有了电子合成器,以贝多芬这样的傲世天才,必然会善加运用。

  唐•多西曾经在发烧品牌泰拉克公司多次录制古典音乐改编曲,但要数这张“贝多芬”最为著名。此录音不仅曲目挑选得很好,录音动态范围之大,任何不当操作,都足以将音响器材烧毁,发烧友更是人手一张。

清风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4日 13:36   来自PC
蔡琴,邓丽君都是大爱!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7日 10:05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8 22:20 编辑

欧洲国家的艺术氛围一向非常浓厚,他们拍不出风行全球的好莱坞式电影,堆不出灯红酒绿的日本式娱乐圈,但没有人敢说他们是不懂艺术的民族。

挪威国家虽然小,却是个出产优秀流行歌手和发烧唱片的地方,发烧名厂KKV的唱片,几乎每一张都有让发烧友们倾囊而出的魔力。除了音乐独具北欧文化的优美气质,录音的超高品质和封面设计的品位亦是让人爱不释手。有资料称:KKV本是一家北欧知名的全方位艺术设计公司,除了唱片出版之外,还从事建筑、室内设计及服装设计等。难怪,东西拿出来如此非凡,就是与其他的品牌不一样。虽然价钱贵一点,但让人心甘情愿。

这里介绍的Kari Bremnes(凯瑞·布莱妮丝),实力非同小可。介绍一位挪威的流行歌手的唱片很困难,最大的难点是——歌手的生平传略遍查无获。我想这里面除了媒体的漠视态度是主要原因外,语言文字的隔阂也大有关系。Kari Bremnes在这张《柏林恋人》以前已经出过六张用挪威语演唱的专辑,其中的一张《红玫瑰》被发烧界大加推崇,引为超级发烧女声天碟,Kari Bremnes也因此获得“玫瑰仙子”的美名。

这张2000年发行的《柏林恋人》,是Kari Bremnes顺应潮流制作的首张英语专辑,全碟以HDCD编码,全部用英文演绎。按唱片封面上的标题,这张专辑正确的名称应译为“挪威情怀”,但由于第一首的《柏林恋人》实在是太好听,代理商干脆改用它作为专辑的名称,印在中文侧标上。Kari Bremnes还是一位优秀的创作型歌手,专辑中的11首歌曲全部由她创作。音乐的伴奏班底以原声乐器为主干,包括手风琴、管风琴、倍低音提琴这些普通流行音乐里少见的乐器,演绎精致剔透,格调高雅清秀。

整张唱片除了音乐的可听性更强外,音质的密度、超高及超低频的延伸、音场的深度、伴奏(尤其是敲击乐器)的定位更有惊人表现。本片的监制不是别人正是曾制作Mary Black多张天碟的Erik Hillestad,无怪乎质感特强,特别是低频的坚实及深潜程度,几达至世界纪录。音效之超级,似乎很难再用语言来形容。

《 柏林恋人》一开始,贝司轻轻的一勾弦,套鼓狠命的一敲击,一股绵软下潜的低频瞬间铺洒开来,Kari Bremnes以挥洒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叙述着这个让人惆怅不已的爱情故事,那份略带伤感的意境油然而起……

Kari Bremnes的确有叫人一听着迷,近乎不能自拔的魔力。单是从这首歌的音效,即可推断出全碟的录音质素。主唱的结像清晰无比地立在音场正中,中频质感饱满温和;伴奏乐器均有极佳的定位和像真度,高低频平滑地向两端自然沿伸,量感丰富,音色通透。

任何器材在播第二首《Coastal Ship》时都要小心,因为此段的低频不停地在左右两边打出,且深潜力极劲,有一圈圈滚滚而来的感觉,低音单元饱受考验之余,地板也苦不堪言。同样,全碟的敲击乐器都非常的出众,龙精虎猛的演奏中,透明感及高频延伸也是一绝。

尤其是已经买了高级音响的朋友,如果你还从来没有领教过KKV这位招牌女歌手的录音,等于有跑车而不知高速公路,唉,简直就是浪费啊!

事实上,听过“玫瑰仙子”先前几张天碟的朋友,十个中有十一个是要“中毒”的。不要说难以招架Kari Bremnes那性感、清纯兼而有之的磁性嗓音,KKV录音的那种姣艳欲滴的音色、聚焦精准的口型、立体到让人眼珠弹出的结像力,听过之后,都不得不让人说个服字!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7日 10:09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7 10:21 编辑

片名:《Colour to the Moon为月亮添上色彩》

编号:35760212

片数:1CD

唱片公司:老虎鱼

艺术家:

简介和曲目:

为大家推荐英国民谣诗人,艾伦.泰勒Allan Taylor 的登峰造极的作品《Color to the moon》这张专辑,英国专业的乐评杂志《留声机》给予了极高评价。英国泰晤士报也在专业乐评专栏当中,毫不吝啬的给予了四星的高分。

美誉纷纷,来自于专业的录音技巧,据说只要音响系统稍为高级一些,“可以轻易分辨出各种不同厂牌吉他特殊的音色差异”;

此外,Allan Taylor的嗓音 也被誉为耳朵的按摩师,更有网友开玩笑说,他的歌曲能毒死人(kill you softly)。

歌曲当中伴奏的吉他弹奏,花样不多,技巧也只算平平,却也充满了柔软弹性与金属光泽的美感。所谓撩动心铉,就在这轻轻的几个手指。

一位走过人生大半的民谣诗人,他的旋律、他的歌词记录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pblw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7日 16:19   来自PC
謝謝分享好歌,我很喜歡Air Supply 嘅歌,不知樓主你呢?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08:31   来自PC
pblw 发表于 2011-4-7 16:19

謝謝分享好歌,我很喜歡Air Supply 嘅歌,不知樓主你呢?


最经典还是这首all out of love,以前有一只盗版,一直在找正版的碟。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09:35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8 09:36 编辑

玉置浩二, 80年代以流行摇滚乐团「安全地带」的主唱崛起,为该团主要的乐曲提供者。不论是以安全地带或是个人身份发表的作品,在华语圈如香港、台湾等地皆受到相当程度的喜爱,并且拥有高度的评价,曾经多次被香港、台湾的歌手翻唱发表。其中谭咏麟「酒红色的心」、蔡枫华《月蚀》及张学友的「月半弯」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粤语翻唱作品。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09:47   来自PC
由信昌公司代理发行,Crystal Gayle 演唱的《长发妹》,人声的表达和器乐的配合是那么的爽朗,那么的浓情、淡定,心情随音乐无比的放松和休闲,这是一张让你忘掉烦恼的CD,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16:11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8 22:22 编辑

她的嗓音就像加州的天气,充满了阳光,但背後却又隐藏著这地震般强大的能量"。这是加拿大著名的诗人歌手Leonard Cohen给珍妮佛华恩斯(Jennifer Warnes)最与众不同的赞美,同时也十分真切地点名了多才多艺的演员;歌手珍妮佛.华恩斯之所以被美国流行乐坛公认为最伟大的女性艺人的重要特质。曾由她原唱或翻唱的歌曲,原唱者虽然个个赫赫有名,但是透过珍妮佛啭折巧妙,情感丰富的嗓音重新诠释之後,俨然又塑造出另一种经典版本。喜欢珍妮佛华恩斯作品的乐迷,势必对她善於揉和忧伤、喜乐、感怀与念旧等情绪的歌声有难舍的迷恋,特别是当听她唱到高贵亲情、失落爱情的全然投入时,气氛就像一股超强的磁场,能远远地吸住路人的注意力。对於九零年代以後的乐迷而言,或许稍显陌生,但是老式的唱法却绝对禁得起时代的考验,倒过来变成每一度复古潮流的仿效的指标。

本碟由思科再版,是公认的最好版本,与《蓝雨衣》齐名!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16:14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8 22:23 编辑

在安德烈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合唱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的时刻》)造成全球轰动之后,安德烈?波切利他以跨越古典与流行的美声,唱出了超越时空的情感,进而征服了全球千万乐迷。因此,也可以说“Time To Say Goodbye”造就了安德烈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双赢局面的音乐奇迹。

当1997年10月4日纽约时报以“征服万人心的世纪男高音”的标题大篇幅报导安德烈?波切利的故事时,他的《浪漫情事》专辑正好在美国也打进告示牌杂志世界音乐专辑榜的第6名。另外,告示牌杂志也以原面头条新闻报导安德烈波切利是集合男歌星麦可波顿的流行魅力、电影明星安东尼班德拉斯的情感以及更胜拉丁歌王胡立欧浪漫的歌手。

出生在塔斯卡尼的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被称为“第四大男高音”,他在古典轻歌剧中最激动人心的嗓音,甚至在歌剧界也是颇负盛名。他参与了帕瓦洛蒂(Pavarotti)1992年《Miserere》金曲专辑的录制和意大利流行乐坛泰斗级人物Zucchero Fornaciari 1993年的世界巡唱,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作为最成功的流行抒情歌手,他曾与席琳·迪昂(Celine Dion)、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艾罗斯·拉玛佐第(Eros Ramazzotti)等著名歌手录制对唱歌曲。和他在1995年逍遥音乐会上同台表演过的艾尔·贾诺(Al Jarreau)评价说:“我有幸和全世界最优美的嗓音一起歌唱。”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8日 16:44   来自PC
火鸟(TELARC CD-80039)

  唱 片 名:斯特拉文斯基 火鸟

  唱片公司:TELARC

  唱片编号:CD-80039

  演奏乐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指 挥 家:罗伯特•萧

  出版时间:1978

  播放时间:43:07

  类 别:管弦乐曲

  简介

  沙皇的兒子伊凡王子在森林中打獵時,遇到一雙長有火樣羽毛的神奇鳥,正在銀樹上摘食金色水果;火鳥以一根神奇羽毛與王子交換自己的自由。被魔法詛咒的城堡中,王子見到了13位公主載歌載舞、玩耍著金蘋果;儘管王子被警告邪惡的魔法師會將每位路過行人都變成石頭,王子仍然不顧一切進入古堡。

  正當魔法師欲加害王子時,神奇的火羽救了他,火鳥適時出現,讓魔法師與他的食人巨妖不停地狂舞直至虛脫而止;受害者恢復人形,公主重獲自由,而王子也贏得其中一位公主的芳心。

  本劇於1910年首演,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立刻贏得國際間熱烈的讚譽。

  1882年出生于俄国的重要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堪称是二十世纪音乐界的传奇人物,他不像大多数的作曲家那般是藉由尝试而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方向,斯特拉文斯基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在自己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会有着极不同方向的理念,而他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积极、明确地认同,且坚守住自己每一个时期所追求的音乐表现。所以当我们在综观他一生的重要作品时,至少也能分成三时期:后期浪漫国民乐派风格、新古典主义时期、十二音列倾向时期。

  “火鸟”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成名作,于1910年完成,是受托于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纪人狄亚吉列夫而写下的一出芭蕾舞音乐。

  故事内容是来自俄罗斯的民间传说“火鸟”,叙述一位伊凡王子在森林中射伤了火鸟,火鸟为了求生,答应以一根能化险为夷的羽毛作为交换,请求王子放了她。

  另外,在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名为卡斯齐的恶魔。正当伊凡王子为了追随一位被恶魔拘禁的公主时,引起了恶魔的追杀。就在这时伊凡拿出了羽毛,火鸟实时赶到引诱恶魔跳起地狱之舞。之后又以催眠曲使恶魔昏睡,而伊凡王子则趁机将恶魔的生命之蛋砸碎,解除了魔法,并向公主求婚。

  为此曲,斯特拉文斯基曾三度(1911、1919、1945年)改写成管弦乐版的火鸟组曲。其中最常演出的即是1919年版的第二号组曲。

  最初当斯特拉文斯基创作芭蕾舞剧版的火鸟时,他仍秉持着对后期浪漫风格及俄国国民乐派的兴趣,因而全曲的呈现是极重视管弦乐色彩的庞大编制。

  但到了1919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喜好已有转变,约是由1913至1923年间他开始朝向创作较小型编制的作品,所以第二号火鸟组曲的呈现,不再是那么的重在表现巨大、无限性。

  《导奏、火鸟及她的舞蹈、火鸟变奏曲》

  “序曲”一开始的深沉低音旋律,即是暗示着在那幽暗森林中不可测的恶魔卡斯齐,在音乐上斯特拉文斯基利用了竖琴、长笛偶尔的出现来带出一股神话的神秘气氛,而在配器上更以钢琴的音色来增加效果。

  “火鸟及她的舞蹈”与“火鸟变奏曲”,音乐转为紧凑,除了要表现火鸟被王子追逐时的惊慌失措外,主要还是在描述火鸟!

  《公主之舞》极为优美的一首曲子,少女们与公主在一片祥和、宁静中嬉戏着,公主并向王子诉说不幸遭遇。音乐的呈现很浪漫、甜蜜,长笛、竖笛、双簧管、大提琴的旋律一句一句的唱着,其它弦乐也加上弱音器,柔和的轻诉着。

  《卡斯齐王的地狱之舞》定音鼓持续酝酿一股紧张的气氛,铜管与打击乐(钢琴亦扮演打击乐角色)使得效果更为刺激、精采。

  《摇篮曲、终曲》“摇篮曲”中,一开始竖琴重复奏着规律的音型,配合着低音管的低沉旋律,具有相当的催眠作用!“终曲”即诉说一个童话般完美的结局,曲终整个乐团同奏有如教堂钟声响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鲍罗丁是俄国贵族盖地亚诺夫(Gedianov, Luka Stepanovich)亲王的私生子,他的姓氏是因为将他登记于王子家中农奴名下所致。他的母亲安东诺娃(Antonova, Advot'ya Konstantinovna)专心在家中教养他,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语言,包括:德文、法文、英文及意大利文。八岁时在音乐方面展现出他的才能,他能立即在钢琴上弹出听到军乐队所奏出的曲调,为此他的母亲又特别请了军乐队队员来教他吹奏长笛,培养他在音乐方面的兴趣。

  1862年他认识了巴拉基雷夫。在巴氏的影响之下,鲍罗丁又开始创作乐曲,而且是属于真正的俄罗斯音乐。由于他仍相当认真于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无法花下许多时间于音乐创作上,只留下数量有限的作品,较为人所知的有二首交响曲、二首弦乐四重奏曲及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他并写了四出歌剧,其中大家熟悉的应该是《伊果王子》(Prince Igor)。鲍罗丁从1875年就开始着手谱写这首作品,然而一直到他过世(1887年),仍未完成全曲。

  鲍罗丁是俄国国民乐派时期的重要音乐家,是“俄国五人组”(the Russian Five)其中的一员。

  所谓“俄国五人组”就是在十九世纪致力创作真正俄罗斯音乐的五位作曲家的集合名称,且这几位成员都是业余音乐家出身。大家对于鲍罗丁较熟悉的作品如:管弦乐曲《中亚细亚草原》(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及歌剧《伊果王子》(Prince Igor)等,就是属于国民乐派音乐的典型。

  鲍罗丁本身是个杰出的化学家,在他小时候便显出他的音乐天份,九岁开始学习长笛和大提琴。十岁在作曲上就有些成就,之后他从医药外科学院毕业之后,便在欧洲从事研究工作。但期间他都并未在作曲工作上有些许间断,而且在接触到许多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后得到许多启发,其中又以门德尔颂的影响最为深远。

  他的《伊果王子》(Prince Igor)歌剧在他生前并未完成,而是由葛拉兹诺夫(Glazunov)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在他死后续完,在1889年出版的。不过我们平常听的《伊果王子》管弦乐曲,是采自这出歌剧的音乐是出自他亲手完成。

  他出生于1833年11月11日,在1887年2月27日死于心脏衰竭。

  曲目

  斯特拉文斯基:火鸟

  01 Stravinsky, Igor / Firebird Suite - Shaw - (1919 version) 20:42

  鲍罗丁:伊戈尔王子选曲

  02 Borodin, Alexander Porfir'yevich / Prince Igor - Shaw - Overture 序曲 10:36

  03 Borodin, Alexander Porfir'yevich / Prince Igor - Shaw - Polovetsian Dances 波罗维茨舞蹈 11:47





小米shirle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1日 15:42   来自PC
好贴,谢谢分享。。

楼主改烧碟啦。。。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1日 15:42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11 15:56 编辑



《Round-Up》初版于1986年,是当年最受全球音响迷爱戴的发烧天碟之一,那一下"鞭声"相信很多发烧友都应该留下不少回味和记忆吧。录音艺术史和唱片工业史上最重要的一张唱片!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籍此张CD唱片行销扬名入世,再版CD全世界发行超过250万张,里面音乐首首甚称经典。

当SACD时代来临,众多发烧友要求TELARC将这张《Round-Up》西部大赶集名盘重新以高清环绕音效版来发行,以增进玩音响的乐趣,但是此录音当年系以直入立体立体声模式录制,直到最近他们才用最先进科技模拟出符合最高标准的环绕效应。新生代音响玩家真是幸运!

这次的DSD数码音乐重新混音,更加精准还原。当年原版的CD已成为发烧友最基本配备的收藏,现在又用DSD编码录制,百分百还原音乐的本质。尤为突出的超高频的表现,铜管声部的声音更加出色、雄壮,实在是艺术的完美结晶!

音响科技即是人类艺术创意与工程技术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之一,无论 CD、LP、MP3、甚至数码音乐这些载体都是为了忠实记录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记忆。而作为声音记录的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有其优越性,但于古典音乐这样的录音来说,每首作品的强弱、高低、对比等都不同,更需要有好的载体、技术、创意去录制、制作和出版。

音乐内容包括:西部片《豪勇七蛟龙》、《西部开拓史》、《OK牧场枪战》、《锦绣大地》、《日正当中》、《银城歼霸战》的主题音乐,著名西部电视影集主题曲选粹(《生皮》、《篷车队》、《来复枪神射手》等),著名西部歌曲集锦(《山南度》、《红河谷》、《牧场之家》等),其中部分主题曲由老牌西部歌手法兰基.莱恩担纲演唱。特殊音效方面则有:西部风味音响(牛群赶集),马嘶声(搭配罗西尼《威廉泰尔序曲》终曲),还有营火辟啪声和北美土狼的孤独叫声等等。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11日 16:05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12 08:31 编辑



现在,为吉他作曲的除了吉他演奏家自己以外还有不少不会弹吉他的作曲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演奏家和作曲家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演奏家大多是演奏自己的作品。但是19世纪以后,这种关系变得越来越弱了。直到今天,演奏家和作曲家已经变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群体。这种潮流对吉他领域的冲击似乎不大,象安德烈斯·塞戈维亚就既演奏又搞创作。他的不懈努力大大提高了吉他这件乐器的地位。帕格尼尼是他那个时期最著名的小提琴和吉他艺术家,他从5岁起就跟随他的父亲(一位很不错的业余音乐家)学习曼陀林,从而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两年后他开始转学小提琴(和曼陀林有相同的调谐),很快他的父亲便无力再教他,他便先后从师于Antonio Cervetto和Giacomo Costa继续深造。Giacomo Costa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为12岁的帕格尼尼安排了公开表演的机会,这除了对帕格尼尼有很大的益处以外,也极大的提升了他自己声望。一年后,帕格尼尼结束了正式的求学生涯,开始自己钻研和发展他那梦幻般的小提琴技术。   

帕格尼尼是一个热那亚人。他很早就显示出了在作曲方面的天赋,并且接受过歌剧作曲家Francesco Gnecco的指导。在1795年,他为了在小提琴方面继续深造而来到了帕尔玛,但是大音乐家Alessandro却认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了,并建议帕格尼尼去学习作曲。所以帕格尼尼在回到热那亚之前随Ghiretti和 Paer学习了一年的作曲。随后他对吉他产生了兴趣。由于帕格尼尼的第一部关于小提琴和吉他的作品是在他年仅12岁时写成的,所以不少人认为它的吉他很可能也是他的父亲教的,并且他的哥哥Carlo也是既拉小提琴又弹吉他,并且曾到Rolla处深造过。当然,这些毕竟没有得到证实。

  帕格尼尼对于吉他的态度好象一直有些言行不一。他曾说过:“我并不喜欢吉他这种乐器,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帮助我思考的方法和刺激我想象的工具。做一些我在小提琴上所不能做的事情,除此之外,他没有什么价值。”但他也说过:“小提琴是我的情人,而吉他是我的主人。”不管怎么说,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关于吉他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且,他在吉他上所达到的水平是当时很多吉他演奏家都无法企及的。这一切都似乎与他所发表的一些言论有些背道而驰。

  吉他一直被认为是吸引姑娘的良好武器,帕格尼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801 ~1805年间,他突然从公众的关注中消失和一个不明身份的佛罗伦萨姑娘坠入了爱河。他的一首1807年写的取名为“alla Signora Dida”的二重奏作品,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探究他的情人的名子的线索。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对女人们非常感兴趣,但我们知道,由于她弹吉他,促使帕格尼尼写出了至少200首包含这件乐器的作品,其中许多都出自1804~1805年间。大家都知道,帕格尼尼曾分别和德国小提琴家M.希纳还有吉他演奏家路易吉·莱吉亚尼合作演奏他的小提琴与吉他的二重奏作品。但是,历史上却没有他们公开演出的记录。我们想,可能是因为帕格尼尼不想公众知道他对吉他感兴趣而降低了自己的小提琴方面的声望。在他的绝大部分的两个乐器的合作作品中,吉他的部分总是处于附属或者弹奏的地位。而且他和他的朋友或学生演奏这些作品时,他也总是会将小提琴的部分留给他自己。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他一首1804年写的小提琴与吉他协奏性奏鸣曲中,这两种乐器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那个情人究竟是谁,竟有如此高的吉他演奏水平?

   帕格尼尼的作品出版得非常多,但这18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却是少有的在他生前出版的作品之一。而且,光是这些作品的吉他部分,也在业余音乐爱好者中广为流传。帕格尼尼用“奏鸣曲”这个词来形容一种音乐形式,它介于古典的奏鸣曲形式和那些由许多乐章组成的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类似的音乐形式之间,以此来与康塔塔相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帕格尼尼是罗卡莱利和肖邦之间承前启后的人物。前者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光芒已被帕格尼尼的同名作品所盖过,而后者则继续如帕格尼尼一般将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作为令人兴奋的音乐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帕格尼尼的形象就象是一个拥有着无法形容的高超技巧的演奏魔王。一个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曾对我说:“也许他不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走进录音室,运用高科技来美化我们的演奏。当我们却恐怕无法散发出他那般的激情。”魔鬼般的帕格尼尼在他的这套作品并没有使用那些很容易就给人以亲近感的、类似休闲音乐的东西,它们虽然很小,但每一首都非常优秀。有些人认为帕格尼尼不过是会写一些伤感小调和卖弄小提琴技术,但是他们不要忘了,与帕格尼尼同时代的舒伯特和舒曼等音乐大师都给予了帕格尼尼极高的评价。

  听过了一些动态凌励和大场面的所谓发烧天碟,这时候再坐下来泡壶茶,听听这张帕格尼尼的唱片,会不会有“置身于大海的边缘,清新的海风迎面吹来的感觉”呢?此张唱片的第一段就让就有这样的感觉。 第二段的小提琴速度稍慢,而吉他拔弦随着琴声变化而起伏,犹如交响乐的柔板乐章,如果你的音响系统解析力足够的话,沙汉姆的吸气声应该能够听得出来。 第三段的小提琴速度稍快,简直可以感觉到沙汉姆的拉琴时的力度,而吉他大师苏尔赫好象是一字一板的坐在那里演奏着。能不能感受到吉他那密如雨点般的拔弦,在一般的只要是HIFI系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四段小提琴所演奏出来的简直就是对你的喇叭系统中高频的考验,你应该能够听出来小提琴的泛音,高频是不是极有通透力。虽然吉他的动态有所收敛,但并不会因为小提琴的出色演奏而让你忽视它的存在。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6日 16:15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26 16:17 编辑

穆特 卡门幻想曲(LPCD45 DG 480 105-3)

  小提琴:安妮•苏菲•穆特

  指挥:列文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1993 年10月于维也纳(October 12, 1993)

  公司:DG

  编号:480 105-3

  格式:LPCD 45

  

  穆特——卡门幻想曲,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音色通透艳丽,细节传神,爆棚片段动态凌厉,所选曲目均为较通俗易懂的小提琴曲目。

  这张CD中大部分作品难度相当高,往往是小提琴家用以炫耀技巧的showpieces,也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穆特的演奏体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

  穆特在演奏中充分显示出对乐曲的驾御能力,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穆特冷峻而又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质感及音质、音色亦至真至美。伴奏也非常出色,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当时处于最佳状态。

  录音方面,全频相当平均,充满生气,动能对比强,独奏乐器与乐团的比例亦佳;4D是DG公司当时发展的新技术,很好地保留了小提琴的丰润和韵味,音乐的张力十足,棱角分明,声场定位均为一流。还给人以一格外松和透的感觉,所有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小提琴的“松香味”足到了十成。

  论者以为这张CD“是典范中的典范”、“天碟级录音”。要买音响,拿这张CD去试,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

  您所听到的管弦乐伴奏够松软丰润吗?您所听的小提琴木质的音色够明显吗?在拨奏时那种琴腔的共鸣声够美吗?您听得到琴弦与琴弓摩擦时那种粗糙不平坦的摩擦质感吗?您感受到每一首曲子穆特刻意表现出来的不同音色之美吗?如果以上要求只能听到一些,那还必须努力。

  这是一张被很多音响发烧友广为称道的唱片,突出的特点就是效果好,把乐曲中萨拉萨蒂想表现的吉卜赛人的放荡不羁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穆特的演奏个性强烈、突出,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只是没有在一些细节和技巧要求较高之处给予足够的重视。

  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色华美、纯厚、歌唱性强,是众多录音中乐队部分最突出的。

  DG公司4D录音技术确有一手,这张几乎发烧友人手一张的CD就是其代表作,而且是上乘中的上乘,琴手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琴声真实,堂音丰富。



  对了,你的器材能跟上穆特的速度吗?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6日 16:28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27 00:06 编辑

夜莺小夜曲

  片名:夜莺小夜曲

  编号:F974 412 322-2

  类型:室内乐

  出版:PHILIPS

  指挥:安德烈•里欧

  演奏:马斯垂特沙龙乐队

  发行:1984年

  简介

  《夜莺小夜曲》典雅的旋律,完美的音色,精良的录音,是这张专辑畅销多年的重要原因。而小提琴优美的乐音,夜莺的婉转啼鸣,更让听者置身于花前月下,如浴爱河……

  马斯垂特沙龙乐队演奏,《留声机》特别推荐!

  QUOTE:此乃PHILIPS最畅销的CD之一,著名的发烧天碟,自面世以来销路不衰。

  这张CD的内容保证可以适合所有的人,您可以将它当作清晨唤醒全家人的闹钟;也可以当作夏夜消暑的清凉音乐。

  此碟的选曲虽然全是轻量级的古典音乐,但谁能否认乐器声色录得甚美,乐器定位和音色平衡也属上佳水平。全部十一首曲子都是上个世纪末很受欢迎的沙龙音乐,听来既典雅又闲适。二支小提琴、一支大提琴与一支低音提琴,还有一座钢琴,它们的乐器质感非常的好,音质也非常的美。主题曲Serenata音乐出现之前,先来一段夜莺的歌声,录得颇为传神悦耳,风格杼情浪漫。

  《Serenata/小夜曲集》收录了小提琴、低音提琴与钢琴“四重奏”的慢板古典室内乐,风格极为优雅、抒情。

  乐队的灵魂是现今音乐大师安德列瑞欧,演绎实力不容质疑。而音响效果之出色更受到发烧友的热烈追捧。“四重奏”的乐器在深阔的音场中均有针点式的定位,分隔度甚为良好。雀鸟的鸣叫通透悦耳,音场中鸟声的高度与发声点皆有精确的位置,如幻如真。难怪本碟亦有“金雀”的美誉。

  第一首《Serenata》(托赛利小夜曲作品第6号)是发烧友试音热播的选段。音场刹那间满布夜莺的“歌声”已完全将人震慑,令人仿如置身于16世纪的欧陆田园中,悠然自得地倾听夜色。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奏鸣甘畅无比,与清晰的钢琴轻盈拍和。

  安德列拉奏的小提琴让我们享受到既甜美又有光泽的自然音质。雀鸟的鸣叫此起彼落、贯穿全曲,与“四重奏”浑然一体,构成一段人工与大自然交鸣的华美乐章。

  欣赏此曲,简直就是身体与心灵的放松与滋润。



光头李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7日 11:19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光头李鬼 于 2011-4-27 15:02 编辑

这一张CD真的可以说是爵士乐的经典及必听之作。很奇怪的,爵士经典那么多,但是这一张CD却一直畅销了十余年了,众家唱片行还是照卖不误,永远有新一代的乐友购买这一张CD,这在爵士音乐销售史上实在是一异数。

  本CD为何被公认是爵士乐必听的经典之作,且全世界音响迷及音响设计家都做为测试CD呢(举世一半以上的音响厂商都曾推荐过本CD)?因为本片将小酒馆那种烟雾弥漫的气氛、乐手尽兴愉快的表演情形活生生的表现出来!因为爵士乐之迷人在于活生感、现场感以及歌手即兴富有亲和力的表演,很容易让现场聆听者的情绪陷入HIGT的境界,尤其是Take Five时间。「Take Five」是爵士乐里的特有名词,在属于大乐团的时代里,乐手为了出头就得自己争取Solo(独奏)的机会,藉以引起大家注意,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利用整个乐团表演告一段落,团长宣布「休息五分钟」的时候来大显身手。其中「当铺爵士」系列就可说是Take Five最有名的CD,此CD的「Take Five」节奏明快,几个乐手轮翻上阵,钢琴飙起来让人不自觉的打拍子,把这宝贵的五分钟利用的相当彻底!

  在马浚的「音响天书」中所访问全世界最著名的音响设计师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推荐这一张「当铺爵士」,我想全世界包含台湾所有音响&音乐业界的人士及在下小弟我都推荐这一张CD了,就是爵士乐必听名盘的保证。相信我,如果您目前觉得这一张CD听不出活生感在那里,乐趣在那里,那绝不是这一张CD,也不是您的耳朵有问题,而是您府上的音响声音不够理想,这一点我敢向您保证。

  「当铺爵士」所收录的曲目是爵士乐一定会演奏的名曲,如果您想买爵士乐的CD,这一张好听、录音又好的爵士乐经典之作是您最好的入门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XRCD版及HDCD版,是FIM公司花了15万美金向瑞典Proprius公司购买母带再经重刻而成的,而且在重刻监听过程发现声音不太平衡,经询问当年的录音师后,才知道当年不知道被那一位仁兄在母带上标示了错误规格,造成母带挂错机器,频率响应有些不太平衡,大家乌龙误听了20年.......,所以如今XRCD版及HDCD版才是真正当初录音师在现场听到的感觉,普通版的CD 的音质不仅无法和XRCD版相比,而且声音音域平衡度上的确比较差一皮。

  
光头李鬼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8日 22:48   来自PC
迅雨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9日 00:18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迅雨 于 2011-4-29 00:22 编辑

哈哈,李鬼很好的介绍,再接再励,从此我不再唱独角戏。

此碟我也有一张,特别第一首〈回家〉意忧未尽。



  • 0
  • 45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