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读书札记】
老饭  楼主
发表于 2008年10月11日 15:35   来自PC

“造车”新说
        子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闭门造车,此乃读书人之大乐事也。“得闲无事且读书”,何等闲适的人生。作人《闭门读书论》谓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读书可以得道养生,其功大焉!
        或者,“此刻这时”的经济危机,横贯整个世界,甚至竟然可以造成一个国家破产,而中国市场经济之伟论下今年的GPD居然还可以增长一成有多,真犀利!想起了以前那个如狂飙突进的“下海”年代,大有“全民皆商”之势,“下海”?过去的词典是没有这词的,读书后才知,其实“下海”一词的本义只不过是一则闹剧而已。
        说的是大清一位姓蔡的人,得了个状元,遵母亲大人“为家乡做一件好事”之意旨,决定在家乡的河上建一座桥,可开工时桥桩怎么也打不下去,于是百姓议论纷纷:“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了”……蔡状元即张榜征召一位能“下得海”的人,许以重金,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并派张三李四王麻子之流四下寻找。
        期限将至,张李王三人正在一小酒店发愁,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下得海”的人,忽见门外进来一人,走到邻桌向一醉汉大呼:“夏德海,这几天怎么不见你的人影,死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得海”?张李王三人整天在头脑里萦绕的就是这三个字,听到此人叫下得海,简直高兴极了,也合该夏德海运交华盖,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架到衙门,以好酒好肉待之,等黄道吉日时,叫几个能酒之人,把夏德海灌了个大醉,然后带到河边,蔡状元隆重宣布“下海”仪式开始,在围观者的七嘴八舌中,几个差役把夏德海高高抬起,“扑通”一声投入到河里,夏德海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从事伟大的“外交”使命去了。
        此为折子戏《洛阳桥》中的情节,于是乎,“下海”一词省“下得海”中的“得”造出来了,把稀里糊涂地冒险去干某事概括称为“下海”,而这夏德海,他打死也想不到因为自己这一“英雄壮举”而“流芳百世”的。
        尚观“此刻这时”诸多人,与夏德海有何异乎?然今日“下海”之义已经发生转移。统观港台一带,“下海”只不过是一些“三级”小丑为自己从事肉体买卖之勾当而编造的一个台阶,而共和国更多的是被精简出来的人对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唱的咏赞调罢了,虽非冒什么天地之大的险,然总未脱稀里糊涂的境地。
       “海”,人类文明的摇篮,却被赋予了这番含义,仓颉九泉之下定要到阎罗王那里去打官司了。吾等“造车”之人,还是闭门读书的妥也,管它外面的股票涨还是跌,管它外面的商海是如何的浊浪翻滚,一书,一茶,隔窗观海,试看沉浮,休闲人生,求得自我修养之完善,哪怕是厕所文章也不怕。反正人民政府是不会让老九们饿死的,况且日前看报说官方会给老九们布施多一点M呢。
        闭门吧,读书去,《归田录》有记载钱思公读书之轶事,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如厕则阅小词。“台前亮一盏孤灯,为自己读经史子集;板前握一支粉笔,替诸生讲之乎者也。”且打住……

共9条回帖只看楼主
自然风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1日 15:45   来自PC


老饭兄博古论今,笔锋犀利,一针见血!自然风完全认同!!!!:handshake

holly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1日 15:50   来自PC
老饭这等水平这等文采,绝对不是闭门就能造出来的...dd81001
自然风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1日 16:37   来自PC


从赖伯口中得知:老饭兄是石角人!只恨未能近距离领略饭兄风采!!!严重期待中。。。。。

老饭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1日 17:22   来自PC


从赖伯口中得知:老饭兄是石角人!只恨未能近距离领略饭兄风采!!!严重期待中。。。。。

引用狐狸美人的话:

老饭是只肥旱獭...:lol

不能酒,只能饭;身材变形,如桶状,是为饭桶;且人已老(好在心还不那么老:lol ),是只老饭桶,省之故曰:老饭

温暖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2日 00:23   来自PC


楼主:文笔流畅使本人对“下海”有新的认识!

老饭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2日 11:50   来自PC


菩提本无树

——读丰子恺《梧桐树》



梦窗词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历代文人骚客似乎认

定了梧桐就是伤感、悲哀的象征。“深院梧桐”是清秋残月的写照,昌龄《长信秋词》的“金井梧桐秋叶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白居易《长恨歌》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作为文学中的

意象,从一个纯粹的物象到征象有一个丰厚的历史积淀过程。

其实梧桐在早期中国的诗词里并非如此伤感。“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

经·大雅·卷阿》),《诗经》里梧桐与凰凤和鸣结合在一起,到庄子的《秋水》中说:“夫鹓鶵发于南

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者,凤凰也,非梧桐而不栖,以此体现古人“栽桐引凤”的高洁

情怀。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征象变了,变成“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韦庄一曲《定两番》感

应到梧桐上落下的雨点居然是相思之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在《水仙子·夜

雨》描绘的何尝不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而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描写的更是离情别绪的痛苦。

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梧桐之生于天地,这种FIRMIANA SIMPLEX仅是一

种多年生落叶乔木而已,梧桐,诚如丰子恺在《秋》中所言,“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

衰、生夭、有无之理。”那么,丰老为何要对梧桐之生与死,荣与枯,要作“一朝化为乌有”之慨叹呢?

《金刚经》中第四品偈颂有诗“形役心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繁华过眼春风歇,来往双丸无往

轮”,皈依了佛门的丰老,该读过此偈吧,繁华过眼春风歇,所有的繁华都是一眨眼的功夫,过去了,春

天没有了,百花凋零了,什么都不属于我,只有那太阳和月亮永远是在轮转;世间万物,目遇之而成色,

耳听之而成声,何来这么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投身自然,尽享自然吧!

《心经》中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佛的世界里,一切都无了,无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其实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不然丰老就不会替那株小小的梧桐而大抒其情,大发其感;凡心未了

,只好寄情于梧桐,盛赞其荣,默哀其衰。而文中最后对种树人的谴责,更见老丰尘世之心远未澄净矣,

佛语云“无喜,无怒,无常”,而《梧桐树》中,生之热情,衰之哀愁,依旧在文字里如此清晰。

既然如此,还说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老饭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3日 18:10   来自PC


一种境界(上)



不记得从什么地方看到一个说法,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段颇有点禅机的话语很值得细细品味。人,大抵都会处在某种境界之中,年少之时,一路爬行的蚂蚁就可看上半天而不得其理;到恋爱时代,如痴如醉,悱恻缠绵,常坠入一个自己编织的网而挣之不出,而到了商场官场,面对生死博弈,尔虞我诈,甚感无何无奈,于是有的愤世疾俗,有的绞尽脑汁,有的算尽机关……

说到境界,不知道咋的就想到吃,民以食为天,其实吃也有境界,还记得年轻的时候看陆文夫的《美食家》,简直有点迷上了吃,尽想着吃尽天下美味。而诸多的美味中,吃瓜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丰子恺有文名《吃瓜子》,称吃瓜子之能人为“博士”,而对发明瓜子的人更誉为“天才”,诚然,此文是讽喻那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依然“国粹”的人,然真说吃瓜子,确乎是美事一件,一项顶顶了不得的“国吃”。

吃瓜子也有境界,众人皆知王国维说写词要过三个阶段,一是“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骤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说法,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来说吃瓜子的境界,不知道静安先生会不会从地下爬出来,拿块砖头追着我来拍,汗……

吃瓜子,首先的境界是“葱倒寒冰”而“玉石俱焚”。大凡初吃瓜子的人,总摆出一副十分认真的模样,仿佛说:“咯,俺要吃瓜子了!”大有箭在弦上之感。先用大拇指和食指紧紧攥着瓜子下端,小心谨慎往口里送去,双齿一合,有时瓜子反侧离开了手,落在口中,心里不免紧张起来,想快点咬开它,但此时唾液已经润湿了瓜子,舌头无论如何往来翘去,咬牙切齿,瓜子却总在口里溜来滑去,无可奈何。只好偷偷吐出来吧,用手一抓,滑不溜秋的瓜子却在两指间弹出,掉到桌上或落到地下,只好望“子”兴叹了。

此时绝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吧,用手轻捏着瓜子,不要太刻意地放到口中,双齿快而用力一磕,“啪”一声,瓜子碎了!吃者长舒一气:好歹我也咬开了!接着把瓜子连壳带肉混着口水吐出来,放在手中慢慢挑着吃,吃相虽难堪,毕竟有胜利者之傲态。有些瓜子从中间断开,前面一半还好,后面的就“犹抱琵琶半遮脸”,“千呼万唤”不出来,吃瓜子的人悄悄看看周围,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丢到垃圾堆里去了,唉,真是“望断天涯路”啊!

当手灵活点,舌头知道怎么运动才能配合,牙齿的力度也掌握好了,吃瓜子就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了,在这个境界里,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用手掰壳,牙齿咬开瓜子壳后,前面半截分开,后面的半截处在开与不开,拿在手上,把前面半截用手掰开,这时,中间一颗白色的瓜子,两边各衬着红褐的瓜子壳,恰如一朵盛开的兰花。有些女性翻动着那凝脂般的双手,长长的指甲上下翻飞,这种吃法,煞是好看,难怪有兰花手之说,呵呵!

接着呢,不用手了,而用牙齿来掰,这个比用手掰可就困难多了,手把瓜子送进口里用牙齿咬开后,头略微一侧,握瓜子的手前后一翻,用牙齿抵住开口的地方,上下把瓜子分开,然后用牙齿把肉抽出,壳从口中出,这时瓜子壳也成下连上分的状态,前面的被左右分开,吃得多了,一堆壳个个一样,也很是出彩。到了这个阶段,吃瓜子的人才开始享受瓜子的乐趣,但大多数人就只能在这个阶段逗留了,倘若要再进一个阶层,那简直要“为伊消得舌头烂”的境地。

老饭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8年10月17日 21:08   来自PC

一种境界(下)



要进入到这个阶层,要经过相当艰苦的训练,基本动作是这样的:手握瓜子送进口里,牙齿迅速找到瓜子的尖端,然后用巧力把瓜子咬开,这一咬,绝对要把握好力度,用力过大,瓜子会碎,用力不够,咬不开而且瓜子已经湿了。然后,牙与手配合,手往里送,牙要沿着瓜子的连接处快速咬几下,这时,瓜子的顶端到末端,都沿着中缝裂开,壳遇水而滑,肉遇水而粘,轻轻一吐,肉在口中,壳从口出。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的,但真正要做到手、齿、舌、唾、力……各个方面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完成。在这个阶段,从吃完瓜子的瓜子壳形状来分析,可以有两种,首先是完整的两片,经过深度训练后,就会每片壳再从中间裂开,成为四片,由完整的两片变成四片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不经此境,就无法体会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

第三个境界是很潇洒的,手握瓜子往口一丢,着一丢字,方显吃者本领,瓜子离手,舌与牙迅速调整瓜子角度,轻轻一磕,瓜子开,肉是肉,壳是壳;一吐,肉在口中,壳却飞出……当你还是初吃瓜子,看到这些人的吃相,你会羡慕着并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倒……这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的吃法,那不是吃瓜子,而是一种魔术,更是一种欣赏价值十分高的艺术。有的漫不经心的随手一抛,瓜子在空中划出一条美妙的弧线,吃者在一边说话一边磕着,很快就吃完了;有的简直是一台填料的机器,左边嘴角进瓜子,右边的嘴角出瓜子壳;有的从中间进,瓜子壳分成两片从左右嘴角飞出,凡此种种,定叫初吃瓜子的人大惑不解,那绝然是一种艺术,一种吃的艺术。

不知道广东为什么会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叫你吃都甘难?”实际上,吃也有它本身的困难的,于平凡处吃出艺术来,这了不得!做事情有做事情的难,做学问有做学问的苦,一人从事一项工作久而成精了,什么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时,那就是一种成功,在别人的眼中你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但有人却看不到这些,反而瞧不起自己的工作。一个善于捕抓镜头的摄影家,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和光线拍出叫人惊讶的作品,要叫老九们去干这个事情可不行;同样,要叫一个摄影家站在讲坛上给学生上上课,那可能会让人出丑。是故前人有话:学业有专攻。在一个领域里达到最高峰的,又有几人?吃尚且如此,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老饭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5月22日 10:59   来自PC

错或对



徘徊在情爱的十字路口,桎梏于家庭的柴米油盐,忐忑乎工作的轻重缓急……世之人总想于斯辨出个错与对,好与坏。于是乎在十字路口上成就了多少痴男怨女,在柴米油盐的争吵中拆分了无数的家庭,此等事屡见不鲜,并不可止地延续,嗟乎!

“屡见不鲜”?用到这个词,忽然想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错与对的例证。“屡见不鲜”最先的应该是“数见不鲜”,《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云:“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原文的意思是说,常来的客人会惹人生厌,一而再、再而三的来打扰,主人将不再以鲜美食品款待。“鲜”这里指的是鲜美食品。然后世之人用“数见不鲜”或“屡见不鲜”之意,已非本义,而是指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矣。其实这样以错为对或者以对为错的例子真的是“数见不鲜”。

近日看《南方都市报》,有题云“学子光天化日下搂抱有伤风化”,且不论“光天化日下搂抱”是否有伤“风化”,单看“光天化日”就颇有意趣。“光天化日”全称应该是“光天化日之下”,清理学家陆陇其在《答仇沧柱书》中说:“不过庸吏,得于光天化日之下效其驱驰。”这里的“光天化日之下”是指太平盛世,“化日”其实应该是“治日”,是避唐高宗李治之讳而改,这一改倒好,使后人理解为大白天众目昭彰的场合。如此,学子在“太平盛世”下搂抱还有伤“风化”否?倘若“学子光天化日下搂抱”是错,而“光天化日”本身也是错,难道“错错得对”不成?一笑。

坛子前段时间在摄影世界板块有人体彩绘之照,模特几乎是一丝不挂出场。时下“人体写真”热爆网络,众人趋之若鹜,也成为颇有争议的东西。有人赞之“艺术”,有人斥之“色情”,围绕这个主题的错与对甚至上升为道德伦理之范畴,连官方也加入论争。“艺术”之说是展现了女性身体优美的曲线,使人欣赏了美,“色情”之说是倘若成年女性“一丝不挂”,那是会让成年男性生出无限“想象”。是错是对,难分辨。“一丝不挂”现在的意思是指赤身裸体,人们从这个词里的确会联想到很多,如果追其来源,真的叫人哭笑不得。“一丝不挂”一语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是指佛家修禅定,心无牵挂,没有一丝杂念。与“赤身裸体”之意而生出诸多龌龊想法简直是天壤之别,错得离谱!

除此外,诸如“望洋兴叹”、“粗枝大叶”、“寄人篱下”、“闭门造车”等等这些词的意思都是因曲解而成今天这个意义的,并且因为词义的转移后再也回不到原意了,是将错就错,是以错为对?

光语词就对错难分,更何况气象万千的人生?

[ 本帖最后由 老饭 于 2009-5-22 16:59 编辑 ]
  • 0
  • 9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