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散布景点
1、古迹
◆伏兔春荫:县城北面1公里处的伏兔山,又叫猫公山,该山从西面看像兔,从北面看像猫,山上灌木郁郁葱葱,山下古榕参天蔽日,似一只玉兔伏在一年四季如春的林荫里,故得名。
◆花径瑶归:位于离县城三江7公里山溪的一座小石山,石山脚下有条用石板铺砌的石径,石径两旁山花烂漫,是瑶族男女青年赴圩归途中唱歌谈爱之地。
◆桂井残虹:位于三江镇东塘村与回龙湾之间的一座小山旁,离县城三江2公艰,井旁遍植桂花,故称“桂花井”,又因春夏之间井旁经常出现彩虹,故得名。
◆合望夕照:县城对面的白面山峰,原称合面峰。在黄昏暮霭中,烘托出照在白面峰上的一抹残阳,显得美丽壮观。
◆沿潭映月:位于县城南面5公里的沿陂村,沿潭是沿陂河的简称,潭长近2000米,宽约50米,是三排、南岗、油岭地下酒中洪处。也有“九曲三珠”之称。
◆石泉夜渡:位于县城东北面1公里的联红村,石泉是香花村、寨脚村的统称,三江河曾从寨脚古榕树旁边流过,石泉夜渡指人们从这里划船渡河的情景。
◆仙楼晚眺:即九隍庙,位于三江镇西郊,九隍庙是建于清朝初期的释家庙宇,傍山建筑,一座三进,逐层递高。
◆晴雨相思:又称报洪树,位于涡水乡装鹅洞的黄家冲河与瑶龙河的汇合处,每当雨季,两河将要暴发洪水时,树叶将由青绿色变为红色,仅一条河将要暴发洪水时,靠近那条河一侧的半边报洪树则变红,提醒人们做好防洪准备,当地瑶人称“盘王显灵”。
◆东芒锦绣:位于县城南面21公里处,东芒村对面山上约100亩范围,有奇形坚状、千姿百态的矮石,石林间,山花烂漫,宛如瑶族绣锦。
◆舌岭异洞:位于县城南面11公里处三排至油岭路下的溶洞,此处地下岩洞奇特,其中有牛鼻岩、牛耳岩、牛公岩等四个溶洞连成一片。大的能容上千人,洞内有瀑布,石笋等。
◆山溪暗流:位于县城南面三白线6公里处的地下河出口,据说该河水来自15公里远的南岗排地下,与舌岭异洞地下河串为一体。
◆天堂风光:位于县城南面50公里处火麦山镇黄莲管理区。海拔1364米。其山顶草青林茂,山花烂漫。
◆金坑林海:位于金坑乡境,沿途是郁郁葱葱的杉树林,群山叠翠,连绵起伏。在内田坳可见大、小龙山隐约现于林海白云中;在牛头山,可见连州全景。
◆新岩卧佛:位于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座石山,其形如同一个大佛仰卧其中,形状逼真,卧佛身旁还有似木鱼、衣钵的两座石山。
◆狮山桂圆: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新岩村旁,长满桂花树,形似狮子头的石头,上至山顶,蚊虫全无,空气清新。桂花开时,满山飘香。
◆吊尾风洞:位于寨南乡吊尾处,是一个奇特的石灰岩溶洞,洞口宽60厘米,天热时,洞口特别凉爽。
◆社官岩:位于石坑,与马鞍山隔河相望。岩口宽余丈,人可直立走入。入岩后有一大洞,可容数百人。
2、民间艺术
【耍歌堂】排瑶一年有许多节日,最具规模的传统节日是“耍歌堂”,分为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活动3至9天,每10至15年带办一次;小歌堂活动1天,3至5年举办一次,由各瑶排民主协商决定。一般都选在农历十月十六前后举行,传说此日是盘古皇母的诞辰之日,又是盘王去逝之日,加上十月五谷归仓,庆祝丰收,预兆来年风调雨顺,因此十分隆重。春天就由长辈与先生公研究决定,全排人都筹备钱粮酒肉。
【长鼓舞】排瑶男性喜庆舞蹈,唐宋时期已经在瑶族地区流传。相传有36套打法和72种动作,舞蹈动作粗犷、雄劲、奔放,“耍歌堂”时,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蹈,场而甚为热烈壮观。
【花鼓舞】又称小长鼓舞,在过山瑶地区流传,相传有24套动作。舞蹈动作刚柔交错,节奏明快。
【扫更】流传于大坪、香坪等地瑶区的一种造型艺术。一般在春节期间的夜晚表演。
【舞龙】流传于汉族地区和金坑瑶区。主要有黄龙、火龙。
【舞狮】流行于本县汉族地区和金坑瑶区,种类主要有醒狮、鸡公狮、火狮等。遇有喜庆或春节期间表演。
【春牛】流行于本县汉族地区的民间歌舞。于农历春节期间穿乡过寨在地坪上表演。
【马灯】流传于本县汉族地区和大麦山镇中心岗瑶区的一种民间歌舞。于春节期间的夜晚演唱。
【采茶戏】流传于本县汉族地区,伴奏乐器有胡琴、三弦、二胡、箫、鼓板等。
【刺绣】是瑶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术。从明代已经有记载,瑶族妇女都会刺绣,闲时针不离手。
3、历史遗迹
【猫公山遗迹】位于县城东北郊1.5公里的猫公山石灰岩洞旁,遗迹地表遗物非常丰富,有陶器和石器等,都属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产,1986年5月,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埂遗迹】位于县城西面,距28公里,今涡水乡瑶龙河、黄家冲河的汇合处。1986年5月I,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鹿呜关】位于县城三江镇西南约4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此关地势险要,是广东省连结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交通要道一坪贺公路的重要隘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亦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建筑
【行祥石拱桥】位于今南岗乡芒东径冲上,桥长12米,宽5.8米,拱圆半径5米,单拱石砌结构,筑于明朝。
【三江老城古井】位于三江镇城两乡北面,始建于明代,井口长 115厘米,宽110厘米。用四块大石头竖立为井唇,井体用石砖砌成。
【四方井】位于三江镇城西乡南面龙王庙门口。井体为1.6米x 1.56米四方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
5、石刻
【平瑶岭题名摩崖石刻】平瑶岭位于县城西南面,相距15公里,有巨石当道,矗立如梯,共130余级,达军寮排,俗称“百步梯”。有“平瑶岭”三字,刻于悬崖石壁上。
【烧纸堂摩崖石刻】位于县城西南面,相距16公里,在军寮排顶烧纸堂处,其石刻刻于明朝崇祯年间。
【山溪摩崖石刻】位于县城南面,今三排乡山溪村石灰岩洞壁上,系康熙五十三年刻。现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