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斜阳古塔情何寄
楚风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4月20日 11:32   来自PC

    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古塔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


    中国古塔的产生与佛教的传入有很深的渊源,有塔必有寺院。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浮图,即为佛塔。佛塔,大约占中国古塔的80%。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达67.1米,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堪为中国古佛塔的代表。


    中国的名山胜水,几乎都有宗教涉足,中国古塔与山水也关系密切。在中国文化中,塔除了宗教意义之外,更与中国风水学、建筑学结合而衍生出风水塔。风水塔的作用,在于“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兴盛”,镇妖降魔,润泽文脉,护佑一方。其中,祈求文风的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使当地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揉合儒、释、道三种思想,根据风水理论建造,遍布全国各地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帜性双重意义的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峰塔有魁星点斗、振兴文运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塔,除了镇邪锁江、润泽文脉之外,不仅可以观景,更是一处景观。古塔驾山临水,选址巧妙,寓意深远,注重整体环境的营造,塔站在高处,挺拔高耸,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廓房舍,一览无遗,不失为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同时,由于古塔造型雄伟、构思奇特、工艺精巧,凝聚各地民风、民俗元素,加上与周边环境的浑然天成,古塔自身也不失为一处美不胜收的景观。


    吴宜先在《中国塔文化与九江古塔》里表达了一个理念:古塔即文化的历史、抢救古塔即抢救历史的文化。这种理念可能值得商榷,但有一点我认同,即:古塔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思想的浸淫下,我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这个文化符号。


    关注中国古塔,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向我展示的斜阳古塔那雄浑孤独的形象: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景色别致。闻名遐迩的雷峰塔,不就是以“雷峰夕照”进入西湖十景之一的吗?试想,在中国的山山水水中,随处可见或雄伟或古朴的高塔,经年累月,送夕阳,迎素月。登高远眺,只见秋水望穿,层峦叠翠,夕阳山外山。新月斜挂,风声呜咽,一管箫音,苍凉起舞,百感交集。这不都是唐诗宋词里恣意渲染过的意境吗?


    谓为清远咸同八景之一的“鳌塔晴烟”, 说的就是位于北江、飞水河合口处的鳌头塔,俗称“飞水塔”。“每当雨后初晴或黄梅季节,晴云如絮,缭绕鳌塔,如烟如雾,殊堪观赏”,遂为“鳌塔晴烟”。古人曾有诗云“巍然一塔势参天,矗起文峰障大川。定有奇人钟间气,常多瑞色袅晴烟。低笼密树浓于染,偏受斜阳淡欲燃。拟赋凌云闲眺望,映波奚啻笔如椽。”斜阳也入此诗。


    一直想重访旧清远八景。一个春日的午后,一行五人造访了鳌头塔。


    穿过茂林修竹,鳌头塔一身绚丽映入眼帘。这是2009年重修之塔,为九层八角火砖结构,风格现代。塔基处有一块新立的文碑,云此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钟于田倡建,迄今420多年历史,清代曾五次重修。站在北江河中,仰望高塔,靓丽如新的身姿精致如一件工艺品,没有想象中的厚重,如鲠噎喉,怅然若失。科学倡明的世纪,人类是自然界最强大的侵略者,无须祈求高塔护佑,塔也就不再具有杀气,温和转身,屈就为城市装饰。想当年,河水汤汤之畔,高塔耸立于青翠,一定蔚为壮观,成就“高占鳌头”的王者之气,登顶纵目,沃野平畴,村落棋布,尽收眼底,当仁不让成为地标。然而,沧海桑田,正如塔下的鳌塔寺已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失火被焚”,如今荡然无存一样,“鳌塔晴烟”也是云消烟散,踪迹难寻了。现塔不允许登临,无法凭窗远眺,感受前人逸兴遄飞,心旷神怡的壮阔视野。


    有鳌头就有鳌尾。在鳌头塔南面四公里的北江大堤上,相距三百年,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远知县何福海倡建了一座与鳌头塔建筑风格和功能相同的政江塔。北塔“高占鳌头”,南塔第二层门楣上书“中流砥柱”四字。据说政江塔“锁清城下关,控清城中道”,籍以振兴文运而建。现塔为2009年重修,一身华丽,只作为一处景观,而不能观景。


    北江沿岸,清远市区范围,还有两座风水塔。市区北江一路七星岗头有一塔。据资料记载,该塔建于1921年,为洲心农民集资兴建。在暮春的一个下午,经丁香花园,一行四人来到了塔下。抬头望,只见塔顶长有一棵树,一如印象中很多塔的尖端都会长有一棵树。塔为八角五层青砖塔,面朝东北,尚可见第四层竖书“中流××”,漫失的字应为“砥柱”。最上,可见葫芦型塔刹。首层正面拱门两边似曾有过门联,尚可见残余的几个字“浈水×××川济障,星冈×××派归宗”。 经过拱门进入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仰视,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最上层为八角形攒尖顶。塔腔的每一层,都依稀能辨木楼板的残迹。据说塔前原立有建塔碑记,仔细找,没有发现,只发现东南角有一个碑:上书“同和局税”,不知所云。“同和局”疑为商号。税,通“禭”,捐也。某商铺捐建的?


    七星岗塔在七星岗头屹立也有90年了。九十年风雨过后,站在塔下,尽管工艺粗糙,仍有一种庄重古朴,挺拔高耸谓之为塔的沉稳气质,收摄灵魂。


    下游石角回岐北江河畔,有一“文笔塔”。站在河沙与杂草丛中,三层六面的塔身沐浴在斜晖之中,犹如一枝长笔,不经意地插在河畔,小巧秀气,虽经岁月侵蚀,仍具文采之风。想当年江水涨满,塔影倒映水中,如笔蘸墨。得此文脉地气,难怪回岐出了美女作家夏至,夏至应常去瞻仰才不负此塔美意。


    走完清远四塔,寂然惆怅,怀古之情无处安放。行文至此,刹时有泪苍凉滚落   


           鳌头塔、政江塔、文笔塔一行五人:大雄、阿凌、卓一航、夏至、楚风;七星岗塔一行四人:赖伯、翩然、当然、夏至、楚风。是为记。(2011年4月20日)



共5条回帖只看楼主
林风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0日 12:39   来自PC


学习学习了。。。。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0日 15:10   来自PC
楼主博学,寄情古塔后又要“一探”....“十探”....么?:lol
日出东方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0日 15:36   来自PC
pblw 发表于 2011-4-20 15:15

樓主,有冇相睇吓?

文章寫得好吸引,好想睇吓清遠四塔現貌!


请参看这个贴子,就有详细的图片和注释了:

回岐—田园
卓一航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1日 10:30   来自PC


曾几何时听过 飞水塔始建之初 原意是镇河妖 旧清远 被称为北江鱼霸(敢鱼) 曾过百斤 捕到敢鱼的鱼人都要烧香礼拜一番 才可收网 风俗流传至今

文伟-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11年4月21日 11:23   来自PC


进来学习吓:lol

  • 0
  • 5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