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 楼主发表于 2014年1月25日 17:19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登顶 于 2016-7-11 15:59 编辑
清代初年八景1、花尖屏立(太和洞花尖山)。
2、浈水带潆(北江河)。
3、禺峡东旭(飞来峡)。
4、回岐环抱(石角回岐山)。
5、鳌塔回澜(飞水塔)。
6、茂林返照(未明所指)。
7、桄榔挺霄(未明所指)。
8、梧桐疏月(凤凰台即总工会处)。
清代咸丰年和同治年间八景1、松岗听雨(清远中学所在地)。
2、凤台朝旭(凤凰台工人文化宫对面)。
3、鳌塔晴烟(飞水塔)。
4、仙源飞瀑(太和洞)。
5、笔架看云(笔架山)。
6、峡口春帆(飞来峡)。
7、古寺晚钟(飞来寺)。
8、犀潭印月(飞来寺下西侧,犀牛潭)。
1987年8月清远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新八景
1、飞霞烟雨(飞霞洞)。
2、古寺幽林(飞来寺)。
3、湖滨夜月(东门塘)。
4、禺峡泛舟(飞来峡)。
5、龙潭耸翠(龙须带水库区)。
6、燕岩奇观(桃源镇天马山燕子岩)。
7、银泉春暖(银盏温泉区)。
8、冽江横虹(北江大桥,北江古称冽江)。
清远城西北方向,笔架山蜿蜒而行。 古时,“笔架看云”被称为清远八景之一。笔架山方圆百里,海拔一千多米。因山峰远望如一座巨大的笔架,故称笔架山。
这里是清新县的北部屏障,是闻名粤港澳的森林公园,也是不可多得的观光胜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和市井百姓徜徉其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刻和灿烂诗篇。
在近代,神秘的“206”军事基地,给笔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据传这里是当年林彪策划阴谋,企图篡夺政权的地方。而在古代,笔架山是兵家必争之地。
鳌峰圣水:笔架路上遇“仙泉”
笔架山东起黄腾峡,西至三坑滩,南毗沙田等地。由于顶分三峰,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
从北江河畔仰视,笔架山横亘两岸。在雨后初晴或云雾弥漫时,山上云遮雾绕,时聚时散,变幻无常,古代故有“笔架看云”之誉,笔架山在明、清两代名闻遐迩,文人雅士常登山览胜。山麓的翠云洞古树参天,修篁滴翠,寺外墙上常有清远诗人的许多山水题咏。
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南贬途中在飞来寺题完“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后,听说笔架山仙气萦绕,虎踞龙盘,曾到过山中一游,可惜没有留下诗文,遂成千古憾事。
笔架山山势雄奇,峰峻岭崇,鸟道羊肠,溪深涧险,草木葱郁,幽篁栉比。若站在翠云洞下仰望,顿感鳌峰突兀,傲然矗立,攀登而行,陡壁千仞,梯级层叠,偶尔回首,俯视身后深涧幽谷,无不心悸目眩,登临绝险处,才会领略鳌峰风光的无限美妙。
鳌峰下有一股山泉,自石壁间溢出。泉水流经石壁,滴入路旁水池中,潺潺不竭,古称“鳌峰圣水”,取泉饮之,微有茶香气味。“笔架山泉”与“鳌峰圣水”自然巧合,堪称一绝!
即使几百年后的今天,清远城所有茶庄和茶餐吧,若想泡得一壶香茶,必定前来提取笔架山泉,难怪这里每天需要大排长龙。
沿路前行,山路越来越崎岖,森林越来越浓密,泉声越来越清晰,鸟鸣越来越动听。由于笔架林场实行封山育林,禁捕鸟兽,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长寿的人越来越多,只有四千来人的笔架林场,95岁以上有60多人,百岁以上也有3人,不愧为健康长寿之地。
翠云仙馆:
描写山容入画图
笔架山的道路已今非昔比,虽然山道弯弯,但硬底化水泥路已消除了一路颠簸之苦。车过翠云洞遗址时,笔者忽然想起清代清远诗人郭志元的笔架山郊游诗:“镇日寻仙不遇仙,芒鞋踏破也茫然。偶于笔架云峰过,洞辟鳌山别有天。”
翠云洞仙馆始建于清代同治元年,位于鳌峰山腰,为道教圣地,是笔架山的著名景点之一,十年浩劫,毁于一旦,殊为可惜。
众人闻言,均向山上仰望,却是一脸茫然。“远望鳌峰若有无,翠云隐约似匡庐。宜将一幅京宣纸,描写山容入画图。”从郭志元的诗文里,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当年的盛况与美景。
佛家有一种说法:仙境不在远,佛法在心头。心灵的宁静来自内心深处,可遇不可求。
在笔架山,你也许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宁静之所。
山顶上的往坑村,地形险要,四周悬崖峭壁。南宋末年,以文天祥、张世杰、朱文焕、王九都为首的南宋抗元军民曾在此筑城,宋军行营元帅府亦曾建于此,如今遗迹仍清晰可寻。
往坑村的黄姓和戴姓村民,其先祖就是追随文丞相的福建籍官兵,宋亡后潜入深山老林隐匿,最后在笔架山落地生根。
漫步村中,四周峰峦依次排列,有的形如笔架,有的仿如蘑菇,有的如猛虎下山,有的似雄鹰展翅,栩栩如生。山村外貌前几年已修葺一新。村前村后毛竹百亩,两侧苍松滴翠,古樟参天,登高远眺,白云飘荡,绿浪千里,涧水激流,状若游龙,如画风物,尽收眼底。
笔架山作为森林公园,景区内以鳌峰、往坑村、坑口村和206基地为中心,以险峰、奇石、翠竹、古松、红叶和勒杜鹃等景观为特色,以云海和日出为奇观,到此一游,可以大饱眼福。
特别是在这里可以观赏到罕见的“笔架红叶”,它绵亘在这十多公里的山峰的峰脊上,每年暮春初夏或深秋初冬,漫山遍野,群花怒放,层林尽染。
绵亘的笔架山的峰脊上,勒杜鹃组成了一条杜鹃花廊,从每年四月上旬一直到五月底,花开一个半月,盛花时节,笔架山成了一望无涯的花海,红花、紫花、黄花、白花,还有不知名字的野花,竞相怒放。每到此时,便是赏花的最好季节。
笔架茶:
百花仙子掉下的茶花
笔架山最高的一个尖峰叫“花尖峰”,海拔740多米,为笔架群峰之冠。著名的特产“笔架茶”,就产于花尖峰顶。
谈起笔架茶,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蓬莱仙岛的百花仙子,一日接到王母谕旨:赴“蟠桃盛会”,携备百花为王母做“百花衣”贺寿。是日,百花仙子至百花山,折了一百枝鲜花,然后架起七彩祥云匆匆向西而去。
当她路经笔架山的上空时,不小心掉下一枝茶花,恰好落在花尖峰顶。从此,茶花植于土中,长得枝繁叶茂,常绿不枯。茶树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香飘千里;叶子在星月辉映下,晶莹透亮,灼灼生光。后来,笔架山茶树被人们发现,便摘取其叶作茶饮用,且代代相传。
虽然这是传说,但笔架茶确实独具特色:其茶色红而不浊,甘美清香,性温和,能解暑,素以“七日不挂杯”著称。它还能消滞化痰、提神生津。
笔架茶“七日不挂杯”的特性,曾引起专家们的研究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位专家来到笔架山实地考察,他认为笔架茶属于青茶一类,叶形尖、细、长,根植土质是细石、粗沙、黄泥等,生长之地“终年泉水淙淙,朝朝雾海茫茫”,茶根长期得到清泉的滋润,茶叶受到雾气的荫滋,这种“云雾茶”含碱量比较大,因此“性滑”而“不挂杯”。
笔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便畅销海外,饮誉九州。宋代苏东坡游飞来寺时,就吟过“愿为中宿客,漫品笔架茶”等佳句。
206基地:
神秘的军事重地
笔架山层峦叠翠,谷幽溪深,山高林密,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末年,元军铁骑横扫大江南北,宋王朝节节败退,仓惶南下,各路勤王兵马聚集清远,以笔架山为根据地,在北江两岸重创元军,许多将士浴血奋战,长眠于清远,其后裔也在清远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如今,清新县内的朱、黎、刘、林、陈、徐、文、王等诸姓,多为宋代将门之后,到元、明、清等朝代,笔架山成了各路义军的根据地。近代,笔架山成为红色根据地,游击队员为清远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笔架山忽然成了“军事禁区”,大批军人进驻山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到一年光景,一条蜿蜒山路从山脚盘旋而上,直达笔架山最高峰。这就是神秘的“206基地”。
据传,“206基地”建有空军雷达站、直升飞机场、高射炮阵地和地下隧道。隧道内贮存了许多军用物资,据说还有一卡车黄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林彪和担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的林立果直管“206基地”。基地建成后,林立果曾亲自飞临基地视察,更给基地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氛。
林彪集团覆灭后,人们从他的《571工程纪要》(武装起义的谐音)里解读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原来,林彪建造“206基地”的重要目的,是准备在笔架山顶出其不意地击落毛泽东主席的座机,从而“篡权夺位”,同时也为其在广东“另立中央”埋下伏笔。
因为笔架山位于广东中轴线的中心点,空中航线恰好经过笔架山顶峰,山顶打飞机―――十拿九稳,幸好毛泽东主席临时改变航线,从广州直飞福州,经上海回北京,机智地挫败了林彪的阴谋,令林彪父子仓惶出逃,飞机在蒙古撞山而亡。
30多年来,“206基地”吸引了众多喜欢寻幽探宝人士,无奈路途较远,令人望而却步。如今,除了那块刻着“军事禁区206基地”的水泥路牌外,已无昔日“军事重地”的庄严。山顶上,仍竖立着微波中转设施,有遗弃的设施,也有新装的设备。
站在“206基地”旧址前,忽然,觉得生命中总有太多选择,在新的道路上,还会有新的岔口,重要的是,在关键的几步,千万不要走错。
玄真古洞:
自然鬼斧开福地
在清新县笔架山麓,八片村下,有一块神秘的风水宝地,名曰“玄真”。与飞霞、藏霞、明霞、太和、翠云并称为清远六大“神秘洞府”,也是清远六大“道教圣地”,数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前往朝拜,以求得心灵的安息与宁静。
玄真探玄
时下正值深秋,风和日丽,一进入玄真古洞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大门,眼前顿觉一亮,风景旖丽,如诗如画。远处奇峰挺拔、近处风景棋布。
有人说,奇峰异石是山岳风景的精华所在。度假区内形态奇特、个性鲜明的峰石景观,布置得惟妙惟肖,不同的岩石,在不经意间布置得高低参差,跌宕飞舞。奇峰怪石,自由多变,它们似人似兽,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神奇。
蓝天白云倒映池中,实物与虚影相互辉映,景致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春水或当一“石”激起千层浪时,水波闪烁晃动,倒影扑朔迷离之时,无不令人醉倒。
随着漂流的人群,直入玄真古洞深处。玄真的山,因水而活,玄真的水,因山而幽。远处传来了溪水冲激的轰鸣声,落差30多米、雄伟壮观的“玄真瀑布”就在眼前,这里河谷深切,两岸青峰刺天,溪中突兀,骤然收窄,溪水如线,水流湍急,水声咆哮,十分壮观。“玄真瀑布”激情呼啸,撼人心魄。
登上大坝,穿过隧道,前面就是云缠雾绕、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玄真水库”。
水波轻轻的拍岸声宛如一对情侣在细声慢语,举头仰望,泉水低低的叮咚声又像一颗颗珍珠在玉盘中跳跃起舞。与“玄真瀑布”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是那样静谧,那样安详,水库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风景迷人。
凭栏俯瞰,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这就是神秘的“玄真湖”,山青水碧,苍翠欲滴,交映如画,恰似“人行镜画中,鸟度屏风里。”自然景色千变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可略见一斑。
兵家福地
相传,清远城里的名门望族争相出资修筑六大“神秘洞府”。清朝著名御史郭仪长后裔、第20代传人郭庆琛也拨出巨资,积极建造玄真洞府。
然而,由于政局动荡,兵荒马乱,工程中途而废,惟留下一块刻有“玄真古洞”四个大字的石碑,向后人诉说逝去的历史。
到了民国初年,广东军阀陈济棠为了安置其红颜知己莫秀英,在“高人”的指点下,寻踪来到玄真洞,修筑了一个“仙姑庵”“金屋藏娇”。
陈济棠倥偬一生,整天东征西伐,不便将从歌妓院里相识的“传奇女子”莫秀英留在身边。但说也奇怪,每当陈济棠把莫秀英留在身边时,他就每战必胜,官运亨通,反之,战无不败,官运式微。
最后,陈济棠冲破封建礼教,纳莫秀英为妻。莫秀英积极提议修复广州南海神庙和修筑海口港。海南人民为纪念她的功绩,便将该港命名为“秀英港”。后来,广东革命中兴,陈济棠宣布下野,携莫秀英隐居香港,从此,香港便多了两条“秀英街”和“济棠巷”。
“仙姑庵”在岁月的冲刷下,早已坍塌,踪影难寻。想不到“一代枭雄”陈济棠和“一代奇女”莫秀英与玄真古洞结下了这么一段难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