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则网帖,把“全国戒网专家”杨永信的治疗网瘾模式拉到了聚光灯下。他在网瘾孩子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电极,以电流刺激脑部的治疗方式引起了极大争议。目前,有100多名孩子留在杨永信所在的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接受这种治疗,不能擅自离开。治疗方式为电击,并服用精神类药物,孩子入院时大多被强行押制。在这里“治疗”过的“网瘾孩子”,据杨永信介绍,已经近3000人。
用电击“醒脑”
每月中心至少有一次干部参观,盟友的任何一点微小错误都意味着被电休克
“精品”在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瘾戒治中心(以下简称网戒中心)是专用语,意指改造成功的孩子。“走偏”则是走上邪路,染上网瘾等行为。在网戒中心治疗的孩子统称为“盟友”。网戒中心内部对杨永信尊称为“杨叔”。
“盟友”都曾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很多家长尝试过各种手段,包括打骂,找心理医生,找别的网戒中心。据说,都比不上独创“醒脑”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网戒中心是一座独院小楼,楼上2、3、4层住着网瘾孩子及其家长。杨的办公室是2楼的一个单间。距其10米不到的另一个房间,就是“13号”——电击治疗室。
记者从走廊经过,听到此起彼伏的“姐姐好”“阿姨好”,“盟友”见到对面走来的记者和医护人员,都面带微笑,主动大声打招呼。杨永信说,这里曾得到各界领导的关心,领导们看到网戒中心把顽劣的网瘾孩子改造成天使般的青春少年,都非常惊喜。
网上的帖子是这么分析的:“每月中心至少有一次干部参观,这个时候网戒中心的氛围变得异常紧张,因为这个时候盟友的任何一点微小错误都意味着被电休克。”
一名即将离院的男孩和父亲一起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孩子:你马上要出去了,开心么?
他皱皱眉头,想了几秒钟后,字斟句酌地说:“我出去,后,要好好,学习,再也不,走偏……”每说两三个字,他的眼珠就迅速左偏,望向父亲。
山东省某市有位官员去年曾造访这里。他表示,有时他觉得,这里的和谐未免“太过了,倒像是做表面文章似的”。而且,一旦他和孩子单独在一起,还没说上两句话,网戒中心的家长同盟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成员或医护人员就默默地站在一边。
严格的制度
违反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电疗
每个盟友的房间里都有一张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最上面是“网戒中心主任”,也就是“杨叔”,下面支开两线,分别是“家委会”和“同盟班会”,家委会主任之下,还列有8个分组织。
曾在网戒中心接受过1个多月治疗的高中学生张明(化名)透露,每个盟友都要受到家委会和班委会的监督,一旦在网戒中心“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 点现钱”。“加圈”,是指在盟友名字后面画一个圈,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据张明介绍,可能被加圈的行为很多,甚至离院前高兴,也会被记为“兴奋 ”,不是“加圈”,就是“点现钱”。
“点现钱”是一种电击疗法。在《入院盟友必读》上写着:“在这个大家庭里,要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 习气。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言而无信、承而不诺、耍小聪明、出尔反尔、执迷不悟’,违反任意一条就等于‘触电’,要做物理治疗,也称‘ 醒脑治疗’,俗称‘点现钱’。”
在孩子们病房里,记者看见一张清单,上面列举“可能点现钱”的规定多达86条,“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和“上厕所锁门”都在其列。违反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电疗。
治疗仪威慑大
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
有人在网上指责杨永信的“醒脑疗法”实际上就是“电休克”,是精神科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所用的电能可以点亮一个30瓦的灯泡。
杨永信称,网上指称他使用“电休克”手段对待孩子,完全说错了。他使用的是1—5毫安微弱电量,“醒脑疗法”对脑子不会有任何伤害,但是“相当的疼”。
4月28日下午,记者终于进入传说中的13号室,在一张黑色的皮垫治疗床边,杨永信展示了“心理治疗仪”。大约两个巴掌大小的黄白相间的仪器看起来并不 起眼,上面写着“治疗仪(电休克)”,“电休克”三字被一块白胶布盖住了。按照杨永信的说法,他每次使用的是1—5毫安的微弱电量,但这台治疗仪的最小刻 度值为10毫安,最大电流能达到200毫安。
这台小小的机器对孩子们有莫大的威慑力。曾被电过的张明说:“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电太阳穴就像用毛线针从一边扎进去,再从另一边扎出来的感觉。电手基本是电头疼痛的四倍。”
电完就乖了
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大概是补脑的药
杨永信和很多家长告诉记者,在网吧不回家、和社会上的损友胡混甚至吸毒、早孕……这些孩子的过去让父母伤透了心,有的孩子不仅打骂父母,还想要杀掉他们。
对这些家长来说,将网戒中心说成“电休克”“集中营”完全是污蔑。家委会主任是一位姓杨的父亲,他质问道:“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想要害孩子的人!我去所谓的行走学校考察过,也看过成天给孩子军训、体罚的地方,甚至殴打孩子,我们不去。”
在这位父亲看来,杨叔的网戒中心非常科学,给很多家庭带去了希望,给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份事业需要人们理解。“那些一帆风顺的家长体会不到我们这些走偏孩子家庭的苦难。”
临沂四院的前身是一家精神病医院,然而记者接触到的家长,大多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精神病患者,但他们却通过签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给孩子吃药、通电等行为。
一些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几名接受采访的家长和孩子表示:“大概是补脑的药吧,具体我们也不懂。”但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吃药。一名家委会成员告诉记者,有时孩子没记圈或犯错,一些家长主动要求加圈,让孩子经受电击。“电完就乖了”。
对于电击的强度,他们有的说,只有“0.3—0.5毫安”,有的认为是“0.1—0.5毫安”,是绝对安全的。事实上,杨永信对记者说的,一直是1—5毫安。
杨永信表示,他是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以前也给患者做过20毫安左右的电休克治疗,他甚至有权力给患者做90毫安电流的电休克治疗。因此,在最初的几个网瘾孩子身上,杨永信分别用20毫安电流做电击,渐渐减弱,通过实验探索出现在“1—5毫安”的“安全值”。
网戒中心无批文
如果国家规定说精神卫生医师不能参与网瘾治疗,那我就马上停手
杨永信说,他的网戒中心没有任何批文,因为他们没有向上报批,也“不必向上报批”。他解释说,2006年成立网戒中心还有另一块牌子,也就是其前身临沂 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康复医科”(2003年成立)。在精神病医院开设心理康复医科不需要审批,因此开设网戒中心顺理成章,收治网瘾孩子是合法的。
杨永信说:“如果国家规定说精神卫生医师不能参与网瘾治疗,那我就马上停手不做网瘾治疗,但是现在国家没有规定说可以还是不可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专家说法
究竟什么症状表现才叫“上网成瘾”?上网成瘾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应该由具有哪些资质的机构来收治?治疗方法究竟有哪几种?杨永信网瘾戒治中心只是诸多“网瘾戒治机构”中的一个代表。
究竟什么是网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师王新认为,要规范网瘾治疗,必须要先回答“什么是网瘾”,然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结论,“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就不可能去说怎么治疗它。”
王新认为,现在网瘾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底线”问题,“那些被扣上‘网瘾’帽子的孩子的基本公民人身权利怎么去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怎样保护?谁能保证电击不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电击疗法需要资质吗
以电击方式“惩罚”网瘾患者的做法,被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吕姓医生指出,厌恶疗法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 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
吕医生说:“在上海,要对病人进行行为治疗可能需要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才行。”
杨永信表示,他并没有听说过“心理治疗师”这门考试。他和网戒中心其他六名经常给孩子做“醒脑疗法”的医师都没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
戒网瘾能否用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师王新还对“网瘾”能否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所谓的“网瘾”,与烟瘾、酒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属于“非物质依赖成瘾症”,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在网戒中心,每天三次广播提醒孩子吃药,其中包括一舒、乐友等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不过,一些孩子和家长都对此不太清楚,只知道是“补脑的药物”。
网瘾应否被医院收治
在公共医学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指出,目前没有标准认定网瘾是精神疾病,也就不存在适应征,将其收治进精神卫生中心,作为精神疾病来治疗是有问题的。
卓小勤表示,精神卫生科医师的确有权给病人做电击休克,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具有适应征。如果没有统一的治病标准,就没有适应征,即便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科研,也需要经过审批,尤其涉及人的时候。
强制推行“网瘾”标准也是一种病
作者:刘长锋
国内一些有关部门和专家,总是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来自大众普遍的质疑与反对,总是一副英雄气概,任你无论怎样反对和抵制,都要咬紧牙关挺过去,都要把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付诸实施,强加给社会大众。
前段时间,“网瘾病”这一概念初一提出,就几乎立即招致了网上一边倒的反对之声。但反对毕竟只是反对而已,丝毫不会影响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们,他们以及他们的工作断不会因为任何反对之声而停止。根据《人民日报》11月23日消息:由总后卫生部组织、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近日通过专家论证,意味着我国医学界诊断“网瘾“将实行标准化,“网瘾”也首次被该标准列为精神疾病治疗范围。因为其一些更为具体的诊断标准,正式出台的《标准》再次激起强烈反弹,网民们极尽嘲讽和挖苦之能事,反对之声一片哗然。
该《标准》对网络成瘾病诊断的临床界定标准有七项,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就是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我对相关各方的网站进行了搜索,并未找到这个《规定》的原文,所以其他六项标准显然暂时还无从得知。单就明确了的这一项标准而言,使我不得不怏怏不乐,不得不坐下来考虑自己是否该到医院去检查治疗一番。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要不停地在网上查找资料、传递信息和写些只言片语的文章,自己仔细算算,每天上网的时间基本都在八小时以上,而且此种状态已经持续了不止是三个月,至少可以说有三年之久了。但后来仔细想了想,我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与专家们的担心恰恰相反,不上网除了偶尔会担心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无法完成外,我甚至是巴不得天天都不用上网,到处去游山玩水好好地放松放松。事实上,对于那些以网络运作为基本工作方式甚或谋生手段的人来说,显然八小时还是保守了许多。很显然,以上网时间的长短来界定是否患有***实在是有些离谱。
根据《光明日报》2月14日一篇文章显示,在日本沿用了近八十年的“老年痴呆症”,因为“痴呆”一词含有的轻蔑含义,给不少患者带来了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所以厚生劳动省在广泛征求网民意见的基础上,正式“把老年痴呆症”一词改为“老年认知症”。与此相比,因为赌瘾、毒瘾、官瘾等等,使得“瘾”本身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贬义色彩的含义。据此看来,把部分人群对网络依赖特征,简单地定性为“网瘾”也显然有些不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某些部门和专家很是有这样的习性和勇气。从馒头标准到粽子标准,从京剧进课堂到征收“呼吸税”,我们无不看逆民心而动的所谓强制政策与标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一天会也出台一项“强制推行病”诊断标准,给某些职能部门和专家们的“强制推行病”也好好地把把脉,好好地治一治?
呵呵
就看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了
对于那些扬言要杀掉父母的畜生来说,杀了他都污染环境。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还是不错的。
但是,对于网瘾的界定呢?
真像他说的:每天超过两小时?
这样看来,只要有电脑的,基本都有网瘾了.....或者说,有心理问题了...
照这个标准,我绝对可以进ICU了dd52001
原帖由 多瑙河的鱼 于 2009-5-15 12:57 发表 
看帖要回帖的!
我没看,也回。
路过!:lol :lol :lol :lol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