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1:58 编辑
<P>做为文化的骑楼是需要珍存的东西。但是做为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建筑载体,骑楼肯定无法承担这样的功能。</P>
<P> </P>
<P> 这样的功能必然会被中信,天河城这样的建筑来做主角的。中信与天河城的文化底蕴如何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P>
<P> </P>
<P>做为文化的骑楼成片的保留一部份是一定要的。它体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骑楼也依然会发挥现代城市功能中的很多作用。如文明路一带的书画市场。这个市场的氛围就不是现代建筑能替代的。</P>
<P> </P>
<P>保留一部分完整的区域后,另一部分骑楼(包括骑楼内的旧建筑)则只能是保留具有文物价值部分。具体广州在这方面的规划是如何的,我不是太清楚。就广州上下九一带来说,规划确实不怎么样。 </P>
<P> </P>
<P>纵观世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尤其是人口爆满者,发展的样式都几近差不多。说明无论是多么文化高深,多么民主自由,多么经济发达,皆逃不过同质化的命运。所不同者,还是旧城区的不同风貌为主,另外辅之以某些特别的现代化建筑,如悉尼之歌剧院,美国之自由女神,巴黎之铁塔等。</P>
<P> </P>
<P> 所以,广州是一定要保留好部分完整的骑楼片群和重要历史文化建筑。其她城市亦然。 城市的新旧交替,文化的保留与重建。原居民利益的保障与平衡。是考验一个政府(领导人)的思维与智慧,决心与勇气的事情。同时这个政府(领导人)的政策还需要连贯性。</P>
<P> </P>
<P> 当然,还有人民的文化素质与追求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变化。当人民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则传统建筑可以焕发生机和“商业魅力”。反之,传统建筑也只会成为“卖衣服的商业旺地”。 </P>
<P> </P>
<P>但是以上两点都很难。已非三五七年所能改变。除非中国来一场文艺复兴。</P>
<P> </P>
<P> </P>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1:58 编辑
<P>墨脱看到了现代化对古典建筑和人文精神的冲击,虽然有些论点是触及本质的,但是对于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认识稍显不足,导致对现代商业和现代建筑的批判过重,论据却有点武断。</P>
<P> </P>
<P>其实身在“古典”的人,未必就是“古典”的保护者。现代化中产生的人物,却往往是“古典”的守护者。</P>
<P> </P>
<P>想想留过学的梁思成,在北京旧城被大规模拆毁时的痛心疾首。就可知道一二。</P>
<P> </P>
<P>因为有了现代化,才使得古典成为珍贵。没有现代建筑,骑楼被拆掉九条街,也不会有人可惜。因为再建者,还是骑楼无它。</P>
<P> </P>
<P>没有现代化,古典建筑只会成为外部(国)人眼中的旅游胜地和玩物。</P>
<P> </P>
<P>而人文精神没有相应的现代改革和与时俱进,也会变得落后与腐朽,最终成为被淘汰的文明。</P>
<P> </P>
<P>居住在古典建筑内的原居民,人文精神不见得就会很高。只有努力传承古典建筑与其承载的优秀文化,将优秀文化延续和架接到现代,在现代中起到相应的作用,才能说这部分人的人文精神是高的。</P>
<P> </P>
<P>老城区如果保留完好,为什么会体现人文精神?主要还不是老城区和那些建筑本身,而是因为体现了人们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意志。</P>
<P> </P>
<P>一个现代社会的外部的人,与住在骑楼内部的人,是有着不同想法的。</P>
<P> </P>
<P>正如外面的游客觉得凤凰古镇很美。但是凤凰镇内的人其实是非常不想住在吊脚楼。在旅游区以外,人们正在拆掉木楼,建水泥楼。</P>
<P> </P>
<P>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建筑功能的演化和对人居环境不同的要求,骑楼原居民们。也许他们也还钟情着骑楼,怀念那从小到大生活的记忆。但是他们也强烈的希望在身边多一些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和超市。</P>
<P> </P>
<P>要满足这样的愿望和保留文物间平衡,要考验的就是政府的通盘规划能力了。</P>
<P> </P>
<P>欧美的人也很希望中国人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希望老挝人住在森林里,希望不丹人每天过着诵经的生活。有些欧洲人觉得这样挺不错。但这不过是欧美人经常性的一种带点自高自大的文化想像。当他们吃饱了撑着后,就会在闲瑕时来体验一下“生活在别处”的快感。并想当然的以为中国人,老挝人,不丹人都喜欢过那样的生活。</P>
<P> </P>
<P>也许,老挝人和不丹人就是过过原始的生活,也还不是大问题。小国寡民,在欧美的施舍下,还能讨点生活。但是中国却不同,中国不走向现代化,是死路一条。(正确的废话之一?)</P>
<P> </P>
<P>现代化不是问题,现代化中产生的问题不解决才是问题。</P>
<P> </P>
<P>同样。现代建筑不是问题。在现代建筑大发展的同时,能否保留部分古典建筑----成为后来者们继往开来的“新的”老家园----才是问题。新老建筑交相辉映,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并重,才是一座真正有活力,有灵魂的城市。</P>
<P> </P>
<P><BR> </P>
<P>的确,象印度德里 法国巴黎,老城区基本就没动,城市要发展就在郊区另建高楼大厦形成新城区,鱼和熊掌兼得,国际形象一样出彩呢. 清远城市的发展未能保留住上下墎的古朴确差矣!</P>
<P> </P>
<P> </P>
<P>另,清远旅游城市的开发也正在走急功的误区.个人真希望有识之士能醒悟到笔架山系原始的价值,迁走所有居民 封锁全部进出山的道路,"无为"10年或20年,将其成就为一个广东极品级的户外活动圣地. :lol </P>
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1:58 编辑
<P> </P>
<P>在体制上中国很难从长远上保存一些看似价值不高和发展长远的计划。如你说的上下廊和发展笔架山。</P>
<P> </P>
<P>因为中国的政府最高领导大多不是本地人,工作上也很难说得准能干多久,会不会连任,所以一切都以GDP增长为目标,甚至不惜急功近利,只争朝夕。</P>
<P> </P>
<P>最重要还是缺乏一个由本地人士组成的,可以提供长远发展目标,并切实保障这个目标实施的立法团体,协商团体,压力组织等等。无法将本地人所想的意愿有效加入到政府政策中去,还要连贯的持之以恒的实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