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先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帖子内页:回归
墨脱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1:40   来自PC

回归
每年,背崩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帮边防官兵们参与两次劳作。一次是插秧,一次是收谷子。今天,和官兵,孩子们收稻谷。九月的阳光,格外刺眼。官兵们和孩子分工合作,有的在割禾,有的在打谷子,还有些孩子在负责捡拾地下的稻穗,将稻穗收集起来,抱到打谷机旁。孩子们个个忙得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官兵们给我发了一瓶冰凉的饮料,看到孩子们还在默默劳作,扭开的瓶盖,又盖回去。我走到其中一个孩子身边,“来,休息一会,喝口水”四年级的孩子很害羞,他似乎没听见我说话,又继续做事。我又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遍,他似乎觉得不好拒绝,只是轻轻的抿了一口,抬头望了我一眼,又低头做事了。我又拿着饮料,走到第二个孩子跟前,低身问道,“来,先停一会,喝口水”。这个孩子有些木讷,不愿多说话。只是接过饮料,喝了两口,就还给我了。我又走到另孩子的跟前,说着重复的话。但这个孩子的反应是“老师,我不渴,您喝”。我看着面前这个小男孩,那种不容置疑的目光,内心忽然百感交集。后来,在我的强制要求下,孩子们不得不服从命令。一个孩子首先喝了小小的一口,递给下一个,每个人都不敢喝多,只是轻轻的抿了一口。十个孩子下来,最后回归到我手里时,还有整整一半。孩子们的反应,让我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来。事实上,他们每个人的神情,是多么的渴望一口气喝下这冰凉的饮料。可是,他们又那么害羞的,慷慨的,懂事的,将饮料还给我。而他们喝官兵提来的一桶凉白开。在阳光下,看着他们一口气喝下一大碗凉白开,酣畅淋漓的情景,让我有一种热泪盈眶。
有个小男孩在稻穗的时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血从指间中流出。身边的黄老师看见,连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药箱,用碘酒清洁,擦上红花油,用创口贴封好伤口。我问“疼吗?”小男孩笑笑“不疼”。他衣衫褴褛,衣服不知道洗过多少回,颜色掉得一干二净。衣服上沾染过无数的泥巴,和牛粪,与他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形成鲜明的黑白的对照。他微笑着看着我们,似乎他从来没有试过这样细致的照料。乡村里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多了一份坚强。他们很少哭泣,很少说疼这个词。当城市里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这里的孩子已经扛起一担子粮食,跟着背夫走出大山。或许这里的大山大河,从小给予他宽阔的生命态度。巍峨的多雄拉山,赋予他们勇敢与自然抗争的坚强秉性。
我站在那里,有一种光荣感。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
我尝试拿起镰刀,一把抓起疯长的稻穗,用尽力气,很难才把它割下来。孩子们在一旁,看着如此生硬的动作,不经意的笑出声来。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握镰刀的姿势不正确,以致力气用得不到位。其中一个女孩,拿起镰刀,在我面前,慢动作的向我展示整个割禾过程。动作是那么的熟练,利索。我不由得反省起自己做老师,在农活面前,倒成了一无所知的懵懂孩子。是的,自我懂事以来,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土地离我是那么的陌生。镰刀,打谷机,更是相见不相识。这里的孩子不同,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农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他们的祖祖辈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靠的就是几亩田地。长期封闭的背崩乡,当外面的乡村逐渐进入现代化农业时代,而这里还保持着古老的农耕方式,至今存在着刀耕火种,小农经济,自供自给。而对于城市人,习惯依赖经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现成的,包装好的商品。它脱胎换骨,与之前的样子割断了联系。我们无从寻找到之前的来路,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在烈日当头下劳作,“背灼炎天光”的辛劳,也难以得到慈悲,和怜悯之心。长久以来,我们对乡村的全部臆想,来自于书本的认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都是一种静止式的想象,代表着过去。我们错误的混饶了时态,将山村朴素的岁月当作是过去式,而将自己的生活,当做现在时。物质主义的现代迫使我们在同质的生活中奔波,而与异质生活隔绝开来。连我们的记忆,对过往的生活,对此一无所知。“城市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又必须吸纳大量的农产品。它离不开农村,而农村却又未必需要它。”①我们被困在城市里樊笼里,土地,庄稼,农具,锄头,这类词语除了完成自身的存在性之外,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可是,当我们卸去华美的包装,褪去了外衣,我们所食用的,穿着的,都与土地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现代化的生活,总是不断处理,断绝过去的来往,带着决绝的意味。城市不断的发展,让我们离大地越来越远。乡村,在人们的眼里,是贫穷,落后,肮脏的代名词。人们恨不得远离乡村,趋之若鹜的投奔城市。其实,乡村的形象早在五四时期,就被一度的妖魔化。在鲁迅的文章里,乡村是要被扫荡的对象。他对乡村的表达,充满了阴暗,愚昧,痛苦,和绝望。他对故乡的唯一态度就是“我明天决计要走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怎样的留恋。”“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近百年来,先进分子为设计出中国美好的蓝图,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走进新时代的有利武器,无疑,乡村遭到前所未有的掐杀。古老的中国,一切的艺术都是在乡村里胚胎,发芽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庄子,老子,道家的哲学。而五四的曙光,和文革时期的一把怒火,将所有乡村,及其传统的东西,都视之为恶魔。但事实却是,现代社会里的城市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安稳的乐园。城市乌烟瘴气,物欲膨胀,人心叵测,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在城市,享受和攫取的欲望比乡村强烈百倍。因为城市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潮水般新鲜好用而又赏心悦目的物质,同时也给人洞开着各种享受的方便大门。这些物质能刺激起人的所有欲望,这些方便之门能激发起人的深层的窥探欲望和冒险欲望。”②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都无法避免沦为奔波的奴隶。如沈从文说“城市人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触碰声音光色过分疲惫,加之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虽俨然事事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之外,别的感觉功能有点麻木不仁”“从医学观点来说,好像有一点病”。
城市里的人,进行的一种加法生活,人们都在用物欲,构筑自己的囚牢。加法生活导致了整个生活的危机,包括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等。使我们的生活陷入虚无,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哲学家,尤其是尼采,他提出整个社会都崩溃了,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整个生活。所以西方人现在开始反思,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所追求的人的欲望和过于强调人生活享乐的合理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很多破坏性的结果。而乡村里,遵循的是一种减法法则,过着简朴的生活,烟火人间,饮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男耕女织,岁月静好,现实安稳。在动荡不安的城市,我们的精神应该朝向古老传统的乡村,如沈从文所说“在变化无常的时空中,必须以一些恒定的价值与其对抗,以避免自身的泯灭,而那个恒定的价值,便是美的人性,是民族的美德,是治事作人的正直素朴的老一套优美风度。”
道路延伸的速度越快,一些古老的,美好的,传统文明也在不知不觉销声匿迹,替代而来的是现代化社会培养出成功的一种唯利是图的生存法则。乡村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的场所。包括它的道德,宗教,和生活美学。归园田居,不是指地域空间的转换,而是找回我们失落已久的天人哲学,在那里,人与人和谐相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行走者为逃离城市的桎悎,甘愿将自己流放在荒蛮的岁月里。
备注:①余秋雨《脆弱的都城》
②《城市与乡村》  邢小利

共11条回帖只看楼主
肉夹馍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6:36   来自PC
怎么看着前面的描述,感觉怪怪的........
布衣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7:29   来自PC
原帖由 肉夹馍 于 2009-9-23 06:36 发表

怎么看着前面的描述,感觉怪怪的........


墨脱对肤浅的述说不是强项,但也比我强百倍了!:lol
黄土高坡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8:40   来自PC
才女的见解很是深刻
阿甘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9:25   来自PC
我也厌恶了现代化的生活;

人们都在用物欲,构筑自己的囚牢。加法生活导致了整个生活的危机,包括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等。使我们的生活陷入虚无;

我深深地困惑中
湾仔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09:32   来自PC
建议入山自给自足
伈倪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10:08   来自PC
厌恶了现代化的生活;2
秋千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13:02   来自PC
那里种的不都是青稞吗?看前面几句,请我感到种的是稻谷。
墨脱  楼主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13:31   来自PC
这里海拔只有八百米。气候都和内地差不多。种的是水稻,一年两熟。
温暖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9月23日 17:48   来自PC
一路以来很欣赏楼主这份爱心和用心。:handshake
逸清寒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9日 22:03   来自PC
这也是一个围城

对于农家人而言

出山,是一种放飞

对于城市人而言

归山,是一种安宁

生活的方式,无所谓好与坏

中国现在这个时代的城镇化建设,是必要的

只有民生真的富足,精神极大丰盈

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文明,回归自然。

[ 本帖最后由 逸清寒 于 2009-10-9 22:07 编辑 ]
雪玲  只看TA的回复
发表于 2009年10月10日 19:48   来自PC
dd55001 墨脱看完你的描述,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因为是农村,所以家里都有种水稻,每年水稻收获时我都要和父亲一起去割稻谷,记得因为年龄小,所以经常被镰刀割到手,而经常就是拿点布包一下又继续,现在想想童年虽然累,可是很值得回忆
  • 0
  • 11
  • 加收藏
  • 粤ICP备14018191号© 2020 清远休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