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怡草 于 2016-7-11 21:35 编辑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暧和人口增加,每时每刻在这个地球上都有物种在消失。据2007年在我国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彼得博士介绍,目前全球植物园体系保存了约30万种植物,其中我国约31000种,美国20000多种,欧洲10000多种,研究过去500年历史发现,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个物种消亡,但近年来,每年全世界都有约1000个物种消亡,物种消失的速度明显加快。
今天,我们要寻找的不是即将消失的物种,而是由于人类生态或经济的发展,导致部份世代居住在深山的村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生活的便利,集体外迁,过去人丁兴旺的村庄,就要变成废墟。
2009年的12月12日,与清远(广东)人与自然登山协会的教授、大黑豆、和、海宾、小梅等一共六人赶在古村消失前作挽救性的调查。
因为这是一座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去作一些挽救性的调查,也许若干年后,它就将从人们的视眼中消失。
车出了市区,驶上清连高速,进入石坎镇境内,典型的山地小气候明显起来,远处群山笼罩浓浓的雾色中,我们寻找即将消失的古木营村也从此开始。
沿着溪水边的机耕路一路上坡,往东北方向徒步,越往深处走废墟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山区村民依山而居,依树而住的场面随处可见。可能由于是农闲的原因吧,四周秋后收完的稻田、农家特色菜园、路边盛开的的野菊花和雾中的群山相辉相应,构成了一幅安然自得的乡村原生态图。

雾锁群山

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

秋色

田园风光
一、山间瀑布
沿盘山而修的机耕路而上,大约在离古木营村2公里处,未到其处先闻其声---一条瀑布从空而降。瀑布被分成三节,一节比一节的气势雄壮,每节都有一个深深的水潭。第一个潭据教授等人测量约五米深左右,第二个潭经目测应该有4米,第三个也有4米。第一、二个潭教授、大黑豆等人先前来过,当我向第三个潭攀时,随行的都在下面吸了口冷气,一个劲的叮嘱要小心、小心。确实,在第二个潭往第三个潭攀的过程中,虽然自己经常徒步,四周攀沿。但,象今天这样无任何防范措施,要徒手攀在光光的岩石上,而且岩石表面在瀑布的水气作用下,长了一层青青的苔藓,滑滑的。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我更担心的是在拍第三节瀑布全景时,躺在长年被水气体侵蚀的岩石上会一不小心从第三节滑到第二节,水才4米多,虽然自己也会游水,可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下来时,教授一个劲的问我是不是当过兵,脚步这么稳?哈、哈。。。

瀑布第一级

瀑布第二级

瀑布第三级

远眺第三级
二、木古营村
探完瀑布后,我们一行继续沿机耕路上。
走了一个钟左右便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木古营村。木古营村座落在群山中,村四周长满参天古树,我想这也许就是木古营村村的得名吧。在当地人说话中往往都喜欢把古木,说成是木古(个人理解,没有考证过,知道来历者,请告之,便以纠正)。
木古营村,从周围人工栽培的古树、留下的残墙、废弃的房屋来看,应该是座历史比较悠久的村庄。要不是偶尔从屋内传来几声小孩打闹声的话,谁也不敢相信,就在这,今天还有人在坚守着。从墙上留下的字来看也有人在留恋自己的故乡的,只是为了生活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搬迁。
木古营村面积不大,沿溪而建,大部份是聚集而居,只有个别自建四合院。在座向上都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房屋的墙是采用附近的红泥夯堆成的,瓦也是当地烧制的青瓦。我们想挖掘更多小村的信息,可是我们来得太晚了,在大自然的摧残下,一切都面目全非。只是眼前的一段段残墙、人类足迹走过留在小道上的深深足印和四周参天古木。。。在与我们传递着---这当年曾居住着一群人的信息。
望着眼前的一幅残局,同行中的和讲:不久前在电视中看到,有一群户外的徒步者去到一座古村落探险,晚上露营时,第二天,有位同行者的脸上,莫名其妙的留下了三道红红的指甲印,更怪的是拍出的相片在回来,后看到相片中的房屋墙上似乎有几个人头浮现。
我是个无神论者,当然不信这些。可是眼前的场景,令在当时气温20度左右的我也打了个冷颤。

松林乡村

昨天与今天

还有人在吗?

篱笆与房子

青山、小村
如今,居住在城里的人都喜欢往郊区走,而乡下的人都喜欢往城里搬。城里人平日不走路,上下班坐车,却在家摆上跑步机,乡下人为了生存与天斗、与地斗法,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生态,而城里人却用钱买来花花草草种在才几方的阳台上,亲近自然。。。
这,是为什么?是我在回来的路上想得最多的问题。
(响应大风窗的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