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楼主发表于 2009年12月21日 02:07 来自PC
本帖最后由 浮云霞客 于 2016-7-11 17:55 编辑
一、一般常识
其中,精神因素是走出绝境的关键。现代人早已用科学手段证明精神的巨大作用,其意义不言自明。
1.不要招惹野兽
例如,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有许多自由放养的动物。一天,有个兽医和他的助手骑摩托车在公园林间小路追逐幼象,一直在旁边关注事态的母象担心幼象会遭不测,就奔过来把兽医挑死,其助手拼命奔跑,才侥幸逃生。又如,一个缝衣匠在做衣服时,一头象路过这里,把鼻子伸进敞开的窗户,缝衣匠随手用针扎象的鼻子。几个月以后,这头象再次来到这条街,它在喷泉边吸满一鼻子水,到缝衣匠窗前把这个爱捉弄动物的人浇了个浑身湿透。
我们也不能把狼、虎、豹、狮等猛兽幼崽抱回来玩耍或喂养,因为猛兽嗅觉惊人,会循味而来,进行报复。
2.掌握生存本领
譬如,二战期间,英国妇女朱丽娅乘坐的客机在北非热带丛林坠毁,朱丽娅幸免于难,当时她与大自然抗争,几个月后获救。她的经验是认真选择食物;自制吊床在外露宿;不断做路标,确定前进方向,或沿小溪顺流而走;保存火种,用来煮食、取暖、照明、驱兽。
又如,1994年7月,莉迪亚在北极死里逃生。她的经验是利用地图、指南针和地形确定前进方向;把食物均匀分配,不能一次吃光;野外探险时,要带上救生盒(像装20支香烟的硬铁皮烟盒大小)。
3.切勿疏忽大意
例如,法图女探险家尼古拉·维罗多曾只身闯丛林,赤手擒毒蛇,但在疏忽大意时也步入窘境。一天夜里,她在澳大利亚原始森林的灌木林追踪一条巨蜥,突然巨蜥消失在矮丛林中,她紧追而至,突然地面塌陷,被摔在落差几米的巨石上几乎昏厥过去,后来靠着顽强毅力才爬回几千米远的帐篷,但是左肋骨全部摔断。
另外,有位植物学家曾在20世纪50年代到福建武夷山李家坡地区考察,他在攀拉时有棵碗口般粗细的大树拦腰折断(朽木),使他飞速地向沟底滚去,在应急时刻由于死死抓住一棵檀树,才大难不死。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是1942年11月,德国海军潜艇击沉了“斑罗蒙”号轮船,22岁的中国船员潘某抓住船板活了下来,他爬上救生筏后发现食品,但是一个月以后消耗殆尽,便开始收集雨水,并钓鱼充饥。当捉到一只海鸟在解脱孤独感的同时疏忽大意,忘记收集雨水,也忘记准备食品,渐渐地口渴难忍,在无奈之下吃生鱼、吸鱼汁,被迫饮尿,最为痛苦的是浑身长疮!皮肤起皱、疮痂流脓,后来一场小雨救了他,在海上漂泊133天以后获救。
在帐篷、睡袋里能高枕无忧吗?不能。据报道,某地一个村民半夜从熟睡中醒来,觉得身边有个东西,他睁眼一看不禁魂飞天外:躺在他身边正在酣睡的是只金钱豹!他蹑手蹑脚地起来,拿出铁链设计圈套,金钱豹醒来一动,就被铁链缚住。村里人闻讯赶来帮助他把金钱豹关在笼子里,后来在村长劝说下放归山林。
二、觅水觅食
1.野外觅水
1980年夏,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时,因野外觅水而失踪。
我们知道,生命离不开水,所有的生物都依赖于水,所有的生物都会有水。没有食物,正常人一般能存活20天左右,但是如果没有水,连三天也活不了。寻找水源时以流动水源最为理想。下面介绍一些野外觅水的方法:
(1)海岛觅水
在海岛迎风坡一侧,往往有水也有食物;还可以在岩石的洞穴里找到淡水;挖掘海岸“井”取水时,水坑要挖在潮汐标志以上的安全地带,其深度要能使水汇集在坑底。要撇去表面水,待沉淀后用上面水,当然煮开以后会更加安全。
(2)植物取水
许多植物的绿色坚果,由于味酸可以迅速止渴;发黄的竹茎空节、海岸边灌木根,以及15~20cm高的嫩植物等都有水。
(3)动物取水
水分占鱼体重量的50%~80%,只要每天获取3kg鱼,即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对淡水的需要。其方法是把鱼切成小块,或在鱼背上用刀划出十字口子,然后,用力挤出水来;或取出大鱼内脏,饮用鱼内流汁。
(4)冷凝制水
如果在海上漂流,可以在船上撑起一个“雨篷”,这样空气中的水蒸气会上升到雨篷顶部,经冷却会变成水珠流到船底,收集起来以备应急之需;挑选健壮、枝叶浓密的嫩枝条,套上塑料袋,袋口朝上,袋的一角朝下,能收集到凝结水;或将刚砍断的新鲜植物枝叶放在大塑料袋里,温度升高时会产生凝结水;在沙漠中,选择潮湿地方可以利用太阳热能蒸馏造水(图10-1),24小时能收集50mL左右的水;海水和尿液通过蒸馏,也可以饮用。
(5)找水与净化水的方法
图10-1沙漠日光蒸馏
可以到河流上游找水;沿着鸟类的飞行方向找水;干河床下找水;河道转弯处外侧最低处找水;山脚下在植物茂盛的地方找水;在峡谷底和斜坡下寻找泉水;跟踪人或动物足迹可以找到水(例如,蜜蜂离开蜂巢不超过6.5km,大多数昆虫会在水源半径90m的范围内飞行);要净化水,可以把水煮沸,加少许盐,或家用漂白剂、净化水药片(1~2片)并摇晃均匀,在沉淀半小时以后可以饮用。
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下,要减少消耗、减少运动。例如,少说话,不吸烟,鼻尖相碰多人近面呼吸;不要用舌头舔自己嘴唇,可以抹防裂油、动物油,或在嘴中含小卵石或硬币,可以缓解渴感;或在沙地里挖一个坑藏进去,藏到齐脖子深,可以挡住热量对人体水分的蒸发,把挖出的沙土堆在坑旁,能够提供阴凉。
注意:在万般无奈、口渴难忍的情况下也不能喝白酒(非洲土人称其为“老虎奶”)。
2.野外觅食
(1)植物类食物
不能长期依赖单一植物作为食物来源,也不要断定鸟类、哺乳类或昆虫类动物食用的植物一定能被人类食用。
1)尝试植物:一个人一次只能尝试一种植物。当感觉不适时用木炭灰催吐。可以切下植物闻一间,如果发现有苦杏仁味,或桃树皮气味则弃之;可以挤榨汁液涂在肘部与腋下之间的前上臂,如有不适也弃之;如果没有不适,可以触动唇、舌或咀嚼一小块,如有任何不适同样弃之;如无不适,可以吞咽一小块并等待数小时,如仍然没有不良反应,可以认定该植物安全可食。
2)采集植物:使用洁净的空袋子、空篮子采集淡绿色幼枝、球根、块茎、落果等。注意不要采集带有乳白色、乳状汁液的植物;不要采集亮红包植物;不要采集分裂成五瓣形的浆果;不要采集茎叶上有微小倒钩的植物;不要采集枯黄的叶子;不要采集成熟的羊齿类植物等。
3)确认植物:例如,温带地区的蒲公英、荨麻、车前草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类、野生无花果、竹类;荒漠地区的仙人掌、刺梨;极地地区的云杉、北极柳、地衣;海岸地区的巨藻和紫菜等,可以食用。
三、野外居住
1.搭建庇身所
睡眠和休息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在野外要搭建庇身所。庇身所可以遮挡阳光、防风避雨,保持一定室温。如果山风使得庇身之地不安全,可以沿着同一条等高线寻找,亦可寻找天然凹坑,四周加高、加固。
(1)地点选择
譬如,选择背风防雨,离水源较近处;附近有林木、空旷平坦、干燥有依傍、无太多石块处;山洪无法淹没处;远离蜂巢和死树、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野兽奔走的路径、谷底和山洞处;有人类活动的地方等。
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区野炊和野营;点燃篝火时,要搭筑临时火墙,防止火势蔓延;野炊后要将火彻底熄灭;要准备防身用品,夜间要轮流值班,防止野兽侵袭和其他突发灾祸,确保安全。
要遵守国家对珍禽异木保护的法律法规,注意消防安全。
(2)临时庇身所
临时庇身所的搭建要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地形(比如凹坑,把坑顶遮蔽上下)、地物(例如折断的树枝、倒地的树干、石块等)。
1)圆锥形帐篷:将多根圆杆一端绑在一起,形成圆锥顶点,另一端斜插入地,用雨披、地膜、塑料布、帆布等覆盖。 2)屋顶形帐篷:把绳子栓在两棵树之间,将雨布搭在绳子上,张开后底边用石头压住。
3)一面坡帐篷:把雨布一头固定在断墙或棱坎上,另一头固定在地面。
4)丛林遮棚:在热带丛林地带,选择便于排水的高地搭建。要“先撑棚架后盖顶,围墙铺床同时行,最后挖出排水沟,铲除杂草把地平”。在潮湿和野兽出没的地方,可以搭建在树上。
2.组建营地
野外探险应当成立组织,委任或者选举某人负责,或采用负责人轮换制度,建立花名册并明确分工,扬各人所长分别进行木柴收集、供水、做饭、捕猎、值勤、通信等,不论发生任何突发灾祸,都要保持高昂的士气。
(1)营地卫生
营地要远离亲爱的和厕所,亲爱的尽量用火焚毁或掩埋,防止饮用水污染。
(2)营地布置
建立固定用水点(比如河流上游),收集饮用水。洗浴、洗衣到河流下游;厕所和亲爱的坑要建在营地下坡、下风向处;禁止随地便溺、乱倒亲爱的;重新修建厕所时要将旧厕所掩埋。
(3)营地设备
要有床铺、梯子、滑车、雨披、护目镜、绳索等。
五、复杂地形行走
野外探险者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地形,都要勇敢面对。
1.山地与雪坡
(1)山地
原则是有道路不穿山林,有大路不走小路;方法是大步、小步和休息交替进行。 攀登岩石拟采用“三点固定法”。即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以后,再移动另外一点,要稳、轻、快,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攀登草坡时,步伐不要大,迈步要全脚掌落地,踏稳后再踏第二步,按“之”字横向斜进。在陡坡上行走宜两脚横行,一脚尖朝前,一脚尖朝后,两脚跟在中央。
(2)雪坡
当雷坡的坡度大时,一定要两脚站稳以后再移动。向前跨步时,要用脚前掌踏雪,踩成台阶再移动后脚。如果滑倒要立即俯卧,防止继续下滑。
2.热带丛林
要穿靴子,将裤腿塞进靴子里边;扎紧裤腿和袖口并戴上手套;鞋面涂抹驱避剂或肥皂,以防止动物叮咬;携带木棍以“打草惊蛇”。
遇到马蜂或毒蜂时,应该快跑或者蹲下,用雨衣遮挡皮肤暴露部位或潜入水中。
在热带丛林,藤蔓竹草交织,要用砍刀开路前进。要点是“刀磨快,把握好,三砍两拨就成道”。
可以沿着大型野兽踩出的路行进,但是要注意猎人设置的陷阱(譬如,在路中间散盖乱草和树叶;路边有不自然的树干或竹竿等)。
3.沼泽
不要踏着别人的脚印走,彼此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一旦陷入泥沼,不能惊慌挣扎,要甩下背囊装具,身体后倾,轻轻躺下,张开双臂;如果距离硬地很近,可以利用身体翻滚,从泥沼中摆脱出来。也可以将身体向前延伸一段距离,攀扶干燥地面及其他附着物;当感到疲倦时可以伸开四肢,躺着不动。救援者应该垫上树枝,匍匐前进,用木板、树枝铺在遇难者身边,将其拖到较坚实的地面。
4.河流
集体涉渡时,应该3~4人一排,彼此环抱肩部,身体强壮者应位于上游方向;如跌入河湖冰洞,不要惊慌挣扎,要靠水的浮力向前俯卧或向后仰浮,跃出水面。遇到较大的河流,应就地取材制作浮渡工具(譬如,用雨衣包裹稻草或芦苇制作浮包等)。
5.沙漠戈壁
在沙漠戈壁行走,要注意周围温度及饮用水的贮存量,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在沙漠戈壁中行走要保存体力。采用慢行、走1小时休息10分钟的走法。一个身体健壮的人每天可以走30km左右。“夜行晓宿”常常是沙漠行走的要诀,例如,有一名英国空军上尉,他的飞机迫降在西撒哈拉沙漠中,居然用八天时间行走了224km以后获救,其要诀就是“夜行晓宿”。在沙漠戈壁行走还要注意“假黎明”现象,这种假象会使人们觉得太阳从西边升起;在平时要加强自己克服困难、战胜孤独、争取胜利的心理训练。夜晚露宿时;要克服精神上的恐惧,保持平静和理智。如自言自语、唱唱跳跳、故意制造声响等。